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短命”的西晋给我们的启示

 在我国历史上,西晋是由“分”到“合”实现大一统的王朝之一,但也是一个“短命”王朝,从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称帝到最终亡国,仅仅历经五十余年,若从司马炎灭吴算起,只存在不到四十年。为何一个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王朝却如此“短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但从上到下蔓延开的奢靡腐败之风,则是其加速灭亡的直接原因。

  但凡一朝开国皇帝,即位后一般都会励精图治,以求万世之基业,司马炎也是如此。即位之初,他从招抚流民、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业生产,还在殿前烧掉御医进献的雉头裘以示节俭。通过推行这些措施,西晋的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出现了“太康之治”的繁荣景象。《晋书·食货志》称:“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然而,自曹魏时便开始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始终是西晋官员升降的决定性制度。司马氏之所以能取曹魏而代之,一方面是因为本身具备的高贵门第及其权势、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其他世家大族与其结盟,以换取自身门户的永久高贵。在由血统、门户决定官员升降的“九品中正制”面前,不管司马炎如何选官用官,他都不可能把官员贪腐情况,与涉及官爵、权力的升降予夺联系起来,否则就会失去其他世家大族的支持。

  既然官员选任到了这种地步,那就看看统治者个人修为如何,毕竟一个朝代的兴衰,也与最高统治者的表率作用息息相关。可惜的是,司马炎平吴后,不再励精图治,而是沉溺于淫乐奢靡之中。

  皇帝带头奢靡,大臣们自然也不相让。反映世家大族思想风貌的《世说新语》一书,专门辟有《汰侈》篇,记载了12则小故事,讲述了晋武帝手下的大臣们纸醉金迷、竞相斗富的荒唐生活,诸如石崇宴客杀美人劝酒,诸如晋武帝的舅舅王济用人奶饲养小猪,诸如石崇和王恺无休止地斗富比阔……这些变态的奢侈行为,成为千古穷奢极欲的典型。

  西晋中后期,全国上下沉浸在奢侈无度的氛围里。正是这种奢靡世风,最终导致了政治风气日益败坏。《晋书》对当时社会描述道:“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焉。”互市,意味着赤裸裸的交易。由此,西晋社会充溢着恶臭的金钱味道,各个阶层无不为了奢侈私欲而奔走追逐。西晋文学家鲁褒“伤时之贪鄙”,写了《钱神论》以讽刺当时社会上金钱崇拜的奢侈风气。

  孟子曾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就是说,等到上上下下的人们都在竞相逐利,国家肯定就危险了。果不其然。从生活方式开始,奢侈如同不断扩散的癌细胞,一步步腐蚀西晋的肌体,逐渐演绎成让人眼花缭乱的权力争斗。最终,“八王之乱”爆发,贵族王公同姓相残,大动干戈,斗争形式由政治内斗转向了大规模的军事杀戮,严重破坏了西晋的统治根基。后来外族入侵,攻陷都城,西晋灭亡,国家又进入了“五胡乱华”的混战时期。

  奢靡之风抬头,如同衰亡种子破土,政权倾覆与事业败亡往往由此而生。当前,我们持续纠正“四风”顽疾,就是要通过作风建设,为国家长治久安和改革发展赢得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因为我们深知,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我们切不可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