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曾国藩的勤廉俭之风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县人。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观其一生,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仕途亨通,十年七迁,乃至封侯,“生晋太傅,死谥文正”,史称“千古第一完人”。官至一品、位至爵相的曾国藩,手握军国大权,不但没有骄奢淫逸、尽享荣华,反而自奉清苦,一生廉俭自守,且使廉俭家风代代相传。
从业以“勤”。曾国藩一直认为:不管是居家、居官、行军,都应该要以“勤”字为根本。勤于学业。曾国藩作为晚清文学大师,其有“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称,曾国藩勤于学业最为人赞扬的就是他的“无一日不读书“,无论是在京为官,赴湘团练,亦或平剿太平军,他从未放弃过读书,曾说“百种弊病皆由懒生,懒则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机会不放松,死前一日仍手不释卷。勤于修身。曾国藩作为“中兴第一名臣”,其修养艺术内涵丰富,曾国藩勤于修身的艺术对于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梁启超曾说“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曾国藩说: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之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可见曾国藩对修身的看重,他勤于读书不只是为了考取功名,更重要的是他在读书过程中以书修身,提升自己的品质。勤于工作,曾国藩每日自晨至晚,不断工作,不稍歇息。主要公文均亲自批拟,很少假他人之手。晚年右目失明,仍然阅公文、写作诗文日记。
修德以“廉”。曾国藩是一代大儒,儒家文化中丰富的廉政资源对他影响极深。曾国藩做官几十年,不管是在地方任职还是宫廷掌印染,从来不取一文来历不明的钱,而且发誓不靠做官来发财。他说:“予自30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京官接受馈赠成为当时官场的潜规则,而曾国藩在京做官时却拒绝接受馈赠。他认为所谓馈赠不过是钓饵罢了,一旦吞下钓饵,不免受制于人。曾国藩饮食非常节俭,每餐荤菜多则一样,少则没有,如果有客人来,则添一样荤菜。时人笑称其为“一品宰相”。曾国藩正是在逐日检点、事事检点的自律自省中,一步一步地走向事业的成功。他所秉持的居官之道——清廉、勤俭、谦逊、耐烦、谨慎、稳适,以及应戒昏、戒傲、戒贪、戒诈等,对于当今领导干部来说仍有借鉴意义。
治家以“俭”。为使家中子弟们坚持尚勤俭劳苦,戒骄奢倦怠的家风,曾国藩还为家人制定了一套具体的尚俭课目。课目规定男子要“看、读、写、作”;女子要“衣、食、粗、细”,而且规定烧茶煮饭,清扫房舍,一早为之‘织麻纺纱,中午为之;缝制衣服,下午及晚上为之。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告诫后代,一定要一边种地,一边读书,以保持前辈的传统,千万不要沾染官场习气。他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吾虽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尔等常守此俭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他对自己的两个儿子纪泽和纪鸿严加约束:“不许坐轿,不许使唤奴婢做取水添茶的事情;拾柴收粪之类的事情,必须一件一件去做;播种除草之类的事情,必须一件一件去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骄奢淫逸,才算抓到了根本!”他让自己的孩子住在乡下老家,并告诫他们: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牌匾。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不能给考官写信等等。对于儿女的婚事,曾国藩也不大操大办。他规定,嫁女压箱银为一百两。嫁女如此,娶媳也同样如此。曾国藩重病后,特立四条遗言留给儿子:“一日慎独则心安;二日主敬则身强:三日求仁则人悦;四日习劳则神钦。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井传之于子子孙孙,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国藩一生修身立德,把“内圣外王”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他给自己定下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的座右铭,立志于“澄清天下”,救国救民,终成为大清的一根柱石。62岁辞世于南京,没留下金银珠宝,给子孙的最大财富,是故居四座藏书楼里30万卷书。其后代大都学贯中西,成就卓著,成为教育界、科技界、艺术界的名师大家。(雪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