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推荐王阳明家规:一介书生却立下赫赫军功
【编者按】今日,中纪委网站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系列第21期:《浙江余姚王阳明:家训,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
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特别是王阳明文武双全,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专家认为,王阳明一介书生,却能立下赫赫军功,令后人称奇。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带您一起回顾王阳明的家规。
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王阳明故里余姚风光
王阳明故居简介
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阳明诞生于余姚北城瑞云楼。瑞云楼由王阳明祖父租赁而来,也就是如今的王阳明故居。王阳明在此度过了童年,后又多次返乡祭祖、讲学、探亲,留下了一代宗师的殷殷风范。在500多年的历史中,故居经过多次改建、扩建,主体格局未有大的改变。自20世纪80年代起,余姚市政府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王阳明故居实施了整体修缮,保持和恢复了故居的历史面貌。
目前,故居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风格依南北中轴线而建,装饰素雅,简洁大度,粉墙黛瓦、青石墁地、庭院错落,堪称浙东地区书香门第宅院的典型代表。2006年,王阳明故居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阳明故居天泉论道“四句教”场景
王阳明家规简介
王阳明家规的核心是良知教育,主张“蒙以养正”,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长年在西南边疆为官、征战,家书成为王阳明开展家族教育的主要途径,现存《王阳明全集》收录了大量王阳明对兄弟、子女以及晚辈们的书信,字里行间,融入了他对整个家族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其中《示宪儿》这篇被称为王阳明家规“三字经”的家书堪称经典之作,整篇家书,歌谣体式,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一韵到底,朗朗上口。后来,王氏后人秉承了王阳明的训子家规理念,形成了以“三字十二条”为代表的姚江王氏族箴,成为这个家族安身立命的旨要与规范。除此之外,王阳明还把家规理念运用于社会教育,以家族历代传承的家规理念和毕其一生的心学研究为基础,向王学弟子们和西南边疆百姓广授教育树人之道,倡导文明礼仪乡风,被后人誉为“百世之师”。
王阳明·姚江王氏家规摘编
示宪儿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①;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 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王阳明家书《示宪儿②》
【注释】
①弟:通“悌”,指敬爱兄长。
②宪儿:即王正宪,王阳明堂弟王守信的儿子,后过继给王阳明。
【释义】
先立志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
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濬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摘自王阳明《示弟立志说》
【释义】
学习,没有比先立下志向更重要的。不确立志向,好比栽树不栽培它的根而徒劳地对树木培土浇灌,劳苦却不会成功。
志向,就如气的统帅,人的性命,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水源不疏通,那么川流就会停息,根本不予培植那么树木就会枯萎,性命不延续人就会死,人不立定志向就会气质昏浊。所以君子做学问,无时无处不以立志作为要务。
夫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本性为习气所汩者,由于志之不立也。故凡学者为习所移,气所胜,则惟务痛惩其志。久则志亦渐立,志立而习气渐消。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
——摘自王阳明家书《与克彰太叔》
【释义】
恶念,是后天的习气;善念,是先天的本性;本性被习气扰乱,那是因为没有立定志向。因此凡是做学问的,内心因不良习惯而改变,被不良风气所占据,就应该好好地反省,并端正自己的志向了。坚持的时间长了,人的志向就会慢慢地树立起来。做学问以立志为根本,志向立起来之后,做学问也就成功了一半。
科第之事,吾岂敢必于汝,得汝立志向上,则亦有足喜也。
——摘自王阳明家书《寄正宪男手墨》
【释义】
对科举考试这件事情,我又怎么敢强迫于你呢。获悉你有这份立志向上的想法,对我来讲也够高兴的了。
勤读书
汝在家中,凡宜从戒论而行。读书执礼,日进高明,乃吾之望。
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汝于此处,宜加猛省。
——摘自王阳明家书《寄正宪男手墨二卷》
【释义】
你在家里,一切应该遵从训戒来行事。勤读诗书、执守礼制,一天比一天进步,这才是我对你的期望。
我平生讲学,就“致良知”三个字。仁,指的是人心;良知而引发诚意、真爱、悲痛、忧伤,这就是仁,没有诚爱恻怛之心的,也就达不到良知了。你看到这里,应该加以好好的省悟。
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吾惟幼而失学无行,无师友之助,迨今中年,未有所成。尔辈当鉴吾既往,及时勉力,毋又自贻他日之悔,如吾今日也。
——摘自王阳明家书《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
【释义】
你们必须时刻牢记仁礼,把孝悌作为做人的根本,把做圣贤作为对自己的期望,为前人争光,为后人造福。我只是可惜小时候太顽皮学习不够刻苦,又没有老师朋友来好好督促我,所以到了中年,也没取得什么成就。你们应当吸取我年轻时的教训,抓紧时间努力,不要给自己的将来留下遗憾,就像我现在这样。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摘自王阳明《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注释】
此文为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平定江西的动乱后,为晓喻南赣各县父老乡亲、兴立学社而颁布的文告。
【释义】
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有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自然能一天天地茁壮生长。如果遇到冰霜的侵袭,那么它们就会萧条破败,一天天地枯萎。
教导他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借此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的志向,调理他们的性情,潜消默化他们粗俗愚顽的秉性,这样使他们每天在学习礼仪方面有所进步而不觉得艰难,性情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了中正平和。
学谦恭
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弟;为臣而傲,必不能忠。
汝曹为学,先要除此病根,方才有地步可进。“傲”之反为“谦”。“谦”字便是对症之药。非但是外貌卑逊,须是中心恭敬、撙节、退让,常见自己不是,真能虚己受人。故为子而谦,斯能孝;为弟而谦,斯能弟;为臣而谦,斯能忠。尧舜之圣,只是谦到至诚处,便是允恭克让、温恭允塞也。汝曹勉之敬之,其毋若伯鲁之简①哉!
——摘自王阳明家书《书正宪扇》
【注释】
①伯鲁之简:《资治通鉴·周纪一》载,“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王阳明通过这个典故告诫长子正宪不要学伯鲁,要学无恤,要牢记长辈的教诲。
【释义】
现在人的毛病,大多只因一个傲字。千罪百恶,都从傲上来。人一旦傲了,就会变得自以为是,不肯在别人面前屈服。所以,为子而傲,必然不是个孝顺父母的人;为弟而傲,必然不是个孝悌兄长的人;为臣而傲,必然不是个忠臣。
你等为学,首先要除去这一病根,才会取得更大进步。“傲”的反义词为“谦”。“谦”字便是对症治“傲”的药。做人不但容貌举止要表现出谦虚恭谨,内心也必须保持恭敬、节制、礼让,要常常看到自己的不对,真正能够虚心接受他人意见。所以,为子谦虚,就能做到孝父母;为弟谦虚,就能做到悌兄长;为臣谦虚,就能做到忠君主。尧和舜之所以成为圣人,是谦虚到了至诚的境界,那便是既有内心的诚实、恭敬和谦让,又有外在的温和之色、恭逊之容。你等应该以此勉励,遵记教导,千万不要出现像“伯鲁之简”那样的情况!
慎交游
近日正思辈在此,始觉稍有分毫之益,决不可纵,今在家放荡过了也。此间良友比在家稍多,古人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是真实不诳语。
——摘自王阳明家书《寄余姚诸弟手札》
【释义】
最近像侄子王正思这样的孩子在你们这里,开始发觉比以前有了一点点的进步,但你们决不可放纵他,如今在家里长辈们对他有点过于骄纵。在你们这里他能交到的良友会比他家里更多一点,古人说:“蓬草生长在麻丛中,不用扶持,自然挺直”,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昔人云:“脱去凡近,以游高明。”此言良足以警,小子识之!
——摘自王阳明家书《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
【释义】
古人说:“要远离那些庸俗的人,应该与那些高明的人交朋友。”这句话说的好,足以作为警示,你们这些小孩子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朋友居五伦之内,一生学业要他帮助教导,异日儿女成行尊为父执①,此之谓取善辅仁②的朋友。若同恶相济,朋比为奸,当初虽谊胜漆胶,其后必盟寒车笠③,如是之人,不胜枚举。与其悔之於后,何如慎之於先。
——摘自《姚江王氏族箴·慎交游》
【注释】
①父执:父亲同辈的朋友。
②取善辅仁:吸取朋友的长处,培养自己的仁德。
③车笠:晋?周处《风土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乘马,他日相逢君当下。”比喻不因为富贵而改变贫贱之交。
【释义】
朋友属于五伦关系之内,人的一生,在学业上需要朋友的帮助教导,有朝一日自己儿女成长后会把他尊称为父亲的朋友,这就叫做能吸取长处培养自己仁德的好友。如果一起作恶,合伙勾结做邪恶之事,即使当初友谊亲密,曾有“车笠之盟”,日后必然因贫富的变换而忘记了贫贱之交,这种没有情谊之人,例子很多。与其到日后再后悔,还不如预先谨慎交友。
厚亲邻
亲以共休戚,邻以助守望,皆人生应有之事。然或以贫富之互形而势同冰炭,或因一言之偶拂而视若寇雠①,一旦变生意外,谁为手援。故居家之道,不可无穷亲眷往来,不可无正经人交易。欲一言以蔽之,莫如存厚。
——摘自《姚江王氏族箴·厚亲邻》
【注释】
①寇雠:即寇仇,看得像仇敌一样。
【释义】
亲人之间应该休戚与共,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关照,这都是人生中应该做到的事。然而有人以贫困、富贵的不同而造成水火不融,或者由于一句偶然话语的隔膜而变成仇敌,一旦发生变故,还会有谁伸出救援之手呢。因此居家的道理在于,要和贫穷的亲戚来往,同守道义的人交易。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保存厚道之心。
专家观点
关山远:王阳明给今人的启迪
在中国历史上,王阳明是一座丰碑。作为心学集大成者,他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后人评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最为杰出者之一。
古来圣贤皆寂寞。但思想的光芒,终会穿透迷雾,烛照人心。在今天,当我们再度研读王阳明时,我们又能从先贤留下的精神财富中,获得哪些有关做人做事的启迪?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修成光明之心,方能抵抗诱惑
王阳明以“心学”著称,他的心,很强大。
公元1529年,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内章江的一条船上,享年57岁。当时,王阳明正奉旨在广西平定叛乱,已病入膏肓,上奏朝廷乞求归乡。归乡途中,巨星陨落。临终时,他给侍奉于床前的门人周积留下一句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对“心”的探索,王阳明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他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他的名言是:“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王阳明一生坎坷。他从小以神童知名,但数次科举失利,同学中有人以不中举为耻者,他笑道:“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中举之后,走上官场,又因得罪太监刘瑾而险遭杀身之祸;即便在平定宁王之乱、达到人生巅峰之时,也因小人馋告而差点失去一切……他曾经这样形容自己的处境:“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
但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强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强大的内心,能够帮助一个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直到成为圣贤。
人人都渴望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但走向内心的强大,要经过历练甚至磨难,王阳明就是最好的例子。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对王阳明推崇备至,曾说王阳明的心学堪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他还有句话“是以古之君子,宁凿五丁之间道,不假邯郸之野马,故其途亦不得不殊”,意思是说:修心养性,绝非一蹴而就。
王阳明小时候,堪称顽劣少年,各种记载中都有他行事乖张、屡遭殴打的故事。青年时代,他也一度迷惘,精神不知往何寄托,后人曾概括他年轻时的“五溺”: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氏。用今天的话来说,王阳明年轻时候,痴迷求仙拜佛,喜欢打打杀杀,走了不少弯路。
这种沉溺对年轻人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在今天,也有很多与当年王阳明一般的同龄人,沉溺于游戏、追星、情色、金钱……但是很多人一直未能挣脱,一辈子沉溺其中,甚至成了悲剧的主角。
王阳明是如何完成自己的转变的?史载,在被贬谪到偏远蛮荒的贵州龙场驿时,某个晚上,习惯夜夜静坐深思的王阳明,突然大悟“格物致知”之道,高兴得跳了起来,把睡着的仆人们都惊醒了,史称“龙场悟道”。但半夜悟道,颇多戏剧成份,应该说,王阳明悟道,是个从渐悟到顿悟的过程,尤其是到了龙场驿之后,结合自身处境,加上宁静的环境,日夜思想,终于大悟。
著名的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在《王阳明大传》一书中描写“龙场悟道”时说:“一天夜里,王阳明恍然顿悟,随即发狂般地欢呼雀跃起来,感觉就像云开雾散、豁然见阳光一样,终于使至今未曾参透的‘格物致知’之旨露出了真相。王阳明觉悟到:原来圣人之道蕴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一直以来所沿用的向心外求理的方法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王阳明曾经按照朱熹的学说,去格一草一物之理。有一次决定穷竹之理,他守在竹林中,“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自己反倒大病一场,如此努力,也没实现“心”与“理”的融合。
龙场顿悟,使王阳明第一次清楚认识到“心”与“理”的融合。“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既然知道了善恶,就应该在事上磨练,“格物致知”,不断为善去恶,“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格除各种浮思闲虑的干扰,让心从偏颇失控的不正常的状态,回归到不偏不倚的“中和境界”。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修行,对今天的人来说,无法重复王阳明悟道之过程,但王阳明始终保持好学深究、追求真理的态度,在事上磨练的精神,值得今人学习,更值得学习的是:王阳明对自我内心的关照。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是王阳明的名言。是的,无论身处什么时候,无论外界有多少监督,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除了你自己。
迷失还是坚守,全靠自我。
知行合一,修己治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这么形容王阳明:“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一代大师钱穆也说,他最佩服的三个人,是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这三人均文武双全。
王阳明一介书生,却能立下赫赫军功,令后人称奇。他的军功,主要是“三征”,按时间顺序,先是以赣南为中心,跨江西、福建、广东、湖广四地,一举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继而在江西快速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被后人誉为用35天时间,平定了朱宸濠策划了三十年的叛乱;第三征是指成功讨伐广西思恩、田州以及断藤峡、八寨的叛贼。
“三征”当中,以平定宁王叛乱最为显赫,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挽救了大明王朝。当时王阳明任南赣巡抚,宁王叛乱,声势惊人,呈席卷之势,而王阳明手中无兵,却临危不乱,他一方面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另一方面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他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宁王发兵攻打南京,却又故意泄露给宁王。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朱宸濠进兵南京,但朱宸濠大疑,按兵不动。过了十多天,勤王兵未至,宸濠发觉被骗,带兵攻下九江、南康,随即攻打安庆受挫,此时王阳明大军已集结完毕。宸濠精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王阳明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
赫赫军功,正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最成功的验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阳明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难怪阳明精舍舍长蒋庆感叹:王阳明是“行动圣哲”,阳明学是行动儒学!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口若悬河、文章做得花团锦簇的,不知有多少人,但像王阳明这样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如此完美的,寥寥无几。
王阳明14岁时,开始学习弓马之术,研读兵法,他认为儒生最大的缺点就是不懂兵法,虽然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但当世的儒生仅仅是巧于章句,平时只关注科举及第和荣华富贵,做文章粉饰太平,一旦遇事,就束手无策。
王阳明的军功,并非依靠的是小聪明。他一直在学习,而且不像同时代寻常儒生那般学习,除了八股文,他致力学好兵法,并在少年时代出游四方,纵观山形地势,小小年纪,已有经略四方之志。
需要强调的是,只重视博闻强识,不修德行,或者对经世致用漠不关心,这些都违背了阳明学的主旨。
在王阳明看来,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体的,不分轻重,忽视任何一方都不能达到至善。如果儒学忽视治人,而只重视修己,那它就会变得和佛教、老庄一样,重视出世、超脱和独善其身。如果儒学忽视修己,而只重视治人,那它又会变得和法家、纵横家一样,重视功利和权力。前者虽然纯真,但却忽视现实;后者虽然重视现实,却缺乏纯真。
所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远不仅仅停留在手段这个层面上。
光明峻伟,家风浩荡,最好的家教是品格
说王阳明,不得不说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优质的家教,淳正的家风,非常管用。
王阳明小时候是个调皮孩子,史料中有不少被父亲责打的纪录,少年时代,年少轻狂,也常被父亲呵斥。例如,他十五岁的时候,愤怒于叛乱四起、攻城略地,便跟父亲说:打算直接向皇帝上书,陈述对策,并请皇帝像当年汉武帝授权侍臣终军一样,给他“壮卒万人,削平草寇,以靖海内”。王阳明父亲一听,怒吼起来:“汝病狂耶!书生妄言取死耳。”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你有病啊?你找死啊!”王阳明被骂之后,不吭声了,老实读书。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不是寻常人,从小聪慧,过目不忘,36岁时考中状元,至少这科举成绩,比儿子要好得多。而且王华道德高尚,品行纯正。
有一个故事,讲王华中状元之前,在祁阳教书期满,告别祁阳文友,准备回家参加乡试。学子们设宴为他饯行,有人将宴席安排在水中央的一座亭子里,还事先藏了两个妓女在里面。席散之后,众人都告辞乘船上岸而去,将王华安置在亭里歇息。两个妓女从内里出来,王华吃惊不小,急忙呼船,可是船都已走远,无奈王华只得拆了扇门板渡水而归,祁阳人无不佩服他的人品。
王华是个好父亲,对儿子在学问与道德方面一直要求严格,但并不一味禁锢儿子的思想,他为人坦荡真诚,急公好义,且有一副峥峥铁骨,不媚佞人。宦官刘瑾专权时,朝中大臣纷纷奔走其门,而王华却不与其来往。刘瑾素慕王华为人,曾两次派人对王华说,他与王华有旧,王华若能去见他一面,可入阁为相。王华操持坚定,不肯趋附刘瑾。此时正好王阳明得罪了刘瑾,于是这对父子双双遭殃。王阳明被贬往贵州龙场驿,王华也被迫致仕,但他回乡后,以读书自娱,侍奉百岁老母,自己虽年已七十,仍行孝于床前,为世人称赞。一直到刘瑾事败被诛后,王华恢复原官。后来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反遭奸臣诬陷,官府甚至派人到王华家中记录资产房屋等等,一付要抄家的模样,亲朋好友惊恐不已,但王华泰然自若。
父亲的这些美德,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王阳明。
在王阳明科举考试登第后,王华的同榜进士榜眼黄珣曾写诗给王华,题为《贺年侄王伯安登第》,最后两句是:“相看尽道登科乐,却合同担廊庙忧。”父子俩,都是以一己之力,为国担忧的读书人。
阳明心学,影响深远;家风浩荡,泽被后世。在今天乃至未来,王阳明的思想还在源源不断启迪着世人,照亮着后来人前行的路。(关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