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善百魅生
![]() |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对人最为基本的价值判断来源于儒家的“善”。据统计,《论语》里有“善”三十六次,《孟子》里的“善”高达一百一十次。千百年来,人们皆以“善”与“恶”来界定好人与坏人、评判是非曲直,乃至衍化出因果报应,“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也!善言善行也是为官者的行为准则和从政动力,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笔者举其要,以抛砖引玉。
一曰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曰:“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为官者之善,即待人要以诚,以诚为本,以诚待人,以诚处事,以真心换人心;待人要以量,能容人,能容事,甚至以德报怨;待人要以礼,礼貌待人,礼让别人,以礼服人;待人要以情,以情待人,以情感人,乐于见人之好,成人之美。古人有诗曰:“善下斯为大,能虚自有容。”一般而言,善上易,对上司恭敬、礼周、和颜悦色即为常见;而善下却不易,在下属面前耍官腔、拿官调、施官威,甚至官大脾气长,唯我独尊,骄横跋扈,却时有耳闻。故为官者与人为善,重点应是比自己职级低的同事、下属及普通群众。对他们说话和气,与他们商量办事,设身处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即为善下。善满为德。这种由善下而铸就的人格魅力,就是为政之德,比任何东西都弥足珍贵。
二曰知人善任。寓言《西邻五子》中,西邻公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根据其不同的情况,因人而异,安排不同的工作,让朴实无华的务农,机智敏捷的经商,眼盲的卜卦,驼背的搓麻,跛脚的纺纱。如此安排,既发挥了各人的长处,又避开了各人的短处。这就叫知人善任。将知人善任用于领导活动中,自然比这要复杂得多。一要善于慧眼识人。孔子为此提出了三个要点:“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弄清考察对象做事的动机,了解其做事的途径,观察他内心的目标追求。《吕氏春秋》中,把知人之法概括为“八观六验”,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时下识人尤应注重在重大问题上的表现、对待群众的感情、对待名利的态度等。二要敢于放手用人。毛泽东把“用干部”作为领导者的两大责任之一,堪称知人善任的能手高手。他为五湖四海、千千万万的俊才豪杰创造了施展才华、大展宏图的广阔天地,任千里马驰骋万里,任老黄牛拓荒千顷,良才猛将、各擅其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而以人才之优势,赢得了民心和天下。三要摈弃用人以私。凡任人唯亲、任人唯利、任人唯近的,多有私欲作祟,其结局必无善果。古之以来,概莫能外。
三曰从善如流。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有一段经典对话。李世民问:“人主何以为而明,何以为而暗?”魏征回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李世民成就“贞观之治”,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其从善如流,即乐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接受善意的规劝,如同流水那样畅快而自然。“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能不能做到从善如流,不仅是个人雅量,也是领导作风的体现,关乎事业的成败。延安时期实施的“精兵简政”,来自于党外人士的意见建议;改革开放初期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来自于18位农民的大胆探索。“从善如流,才有德政”。一个聪明的领导者,要把练“耳功”作为一门必修课,懂得听,学会听,坚持听。不但要听表扬的话,也要听批评的话;不但要听顺耳之言,也要听逆耳之言;不但要听“上言”,也要听“下言”,这样才能听得全面,听到真言,做得周全,心明眼亮看问题,头脑清醒作决策。
四曰抑恶扬善。生活中,“善”总是与“恶”相比较而存在的,也总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彰显美好、深植人心的。面对善恶同在的情况,能否“出污泥而不染”,像屈原那样“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见贤思齐”来教育和勉励干部,看似简单平常,其实内涵很丰富。“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还有一句话:“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这就更进一步讲,一个人要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就必须在善与不善、贤与不贤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看到好的,要努力追求,唯恐赶不上;看到不好的,好像热水烫你的手,赶快缩回来,生怕受损伤。形成这样的道德习惯和反应的敏锐性,便能抑制心中的“小我”,摈弃人性中的“渣滓”,而自觉涵养向上、向善的力量,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五曰善始善终。做事做人,有好的开始,也要有好的结局,才称得上圆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做事半途而废,做人晚节不保,留下千古遗恨的事并不鲜见。探究其中的“拐点”,要么目光短浅、改变初衷,要么意志不坚、屈从诱惑,要么私欲作祟、人生转向。如此,必然难将好事与好人做到底。毛泽东同志有言,讲道德就应该讲“永久奋斗”这一条。只有认准方向、严于修身,才能明大德、行大道,永葆做人的本色,像习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
“一善百魅生,万众紧相随。”以“善”为念,择善而行,多行善举,必善满为德。“有德,不可敌。”最终必赢得群众的口碑,赢得事业的兴盛。(向贤彪 杂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