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绪萦怀读小平
乙未仲秋,我入中央党校,在党的最高学府求是问道。每有闲暇,我便漫步于这片盛大的风景,咀嚼思想之美,憬悟大道之行。我时常在校园综合楼广场的邓小平塑像前驻足凝神,萦回脑际的思绪里,充盈着改革开放历史伟业三十多年的漫漫长路,和那风云激荡的征程与变革。此间此际,小平同志那慈祥和蔼的面影真切地浮现在眼前。
这位被世界称为“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以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壮举,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的总设计师,离开我们已经十八年了。这么多年,我珍藏着当年《求是》杂志哀悼邓小平同志逝世的专刊,日渐泛黄的书页,浸透了心中累月积年的追怀和思念。封面上,那帧加了黑框的他微露笑容的遗像,常使我双眼蒙泪,情不能抑。
我一直试图通过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一个普通人的心灵探求,去学习和领悟小平同志的伟大思想和伟大人格。我常常埋头在他的著作和记述他功勋业绩的书籍和音像资料当中,潜心地读,一遍一遍地看,企望能够消弭时间与空间的隔绝,去接近这位伟人。我不止一次在心里追索:是什么样的勇气,让一个七十三岁的老人在经历了遭贬受辱的命运蹉跎后,又义无反顾挺立在历史的潮头?是什么样的智慧,让他在“文革”后错综复杂的困境中,敏锐地捕捉历史机缘和真理之光,以缜密的思考和朴实的理论探索,寻觅到引领党和国家走出泥淖、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又是怎样伟大的人格,使他紧紧地凝聚起党心、民心、军心,鼓起改革开放的浩浩长风,向着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破浪前进?
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写道:“一方面能足够强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质,正是一个拥有一颗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的人的标志。”我怦然一暖,小平同志不正是这样一个拥有一颗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的伟人吗?在七十五年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历经的艰苦卓绝难以尽书,尤其是他三次受到错误批判和打击,前后加起来有近九年时间被剥夺人身自由和工作的权利,备尝坎坷与磨难,宁折不弯,始终恪守理想和信念,沉着、坚毅、坚韧。这样的承受不可谓不强健!这样的品质不可谓不清醒!正是这样的强健和清醒,锻造了一颗伟大的灵魂,书写了一个大政治家的传世奇迹。
小平同志说,“文革”落难,是他一生最痛苦的时刻。梁衡先生这样写道:“伟人落难和常人受困是不一样的。常人者虞衣食之缺,号饥寒之苦,而伟人却默穷兴衰之理,暗运回天之力。”我不禁想,在身陷“文革”痛苦的艰难岁月里,小平同志不舍大义的“穷理”之思,不弃大道的“运力”之气,一定像那暴风雨中宛如黑色闪电的海燕。多年之后,这“海燕”终于发出一声穿越历史时空的呼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事非经过不知难。习近平深情阐述中国梦时说:“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回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体味党和国家三十多年涉险闯关的惊心动魄,我们能够一路走来,取得今天世人惊羡、史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最应铭记小平同志矢志不渝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朽功勋。他一生追求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他心无旁骛的大道之行,他不畏浮云心怀苍生的殷殷啼血之情,始终是改革开放花开四季最动人的风景。
流年似水,行板如歌。令我刻骨铭心的,是他八十八岁高龄那次不舍昼夜的南方之行,还有那篇堪称醒世宏文的南方谈话。他像一个高擎旗帜坚守阵地的战士,以泰山崩于前而处变不惊的岿然自若,字字千钧,撼心动魄,“如长江在峡,如黄河在壶”(梁衡语),荡除重重疑云,还浩茫穹窿一片天朗气清。
时过二十多年,中国以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活跃于世界舞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浩浩荡荡。回头看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不能不感叹,他身为一名战士的那一次最后的冲锋,竟是那样气壮山河,那样壮怀激烈,那样深刻地影响了一个伟大民族绝地奋起的世纪之战!他和他的思想,连同他不信邪、压不垮、打不倒的精神,都深深地融入了屹立于世界东方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伟大国家的身躯。
200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十周年,一个名为“过客”的网民这样评述道:“人们要在很多年以后才能完全明白他南巡时的力挽狂澜。如果没有他,我们还要在黑暗中痛苦很长时间,那不是‘文革’的痛苦,而是在看到现代化的曙光之后又被打瞎的痛苦。”遍访百国的学者张维为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79年的一百四十年间,持续的太平时间最长没有超过八、九年,我们现代化的进程总是一次一次被打乱。但从1979年开始,我们第一次保持了三十多年的持续发展。不管今天中国社会有多少问题,中国还是处在1949年以来最好的时候,处在近三百年以来最好的时候,解决各种问题的资源和回旋余地也是前所未有的。”
小平同志晚年,子女们问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他说:“对这个国家,我尽到了责任。”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人们希望他再说点什么,再给中国人留下点什么。他淡淡地回答:“该说的都说过了。”回念四百八十多年前明代贤哲王阳明辞世遗言,同样深邃纯粹的精神世界,悠远相映,今古同辉。《传习录》绪言记,阳明先生病重,在旁侍奉的门人问,可有什么话要留下,先生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伟大的人格,总是这样温暖历史,昭示后人。
夕照里的邓小平塑像披上一抹晚霞,近旁黄色的银杏树叶映衬着那周身的铜色熠熠生辉。一轮圆月挂上高远浩渺的空际。望月感怀,脑海里不觉荡起习近平志厉青云的声音:“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两眼一时模糊,依稀觉得,昂首阔步的总设计师正健步走来,目光炯炯,满面欣慰……
(作者系中央党校培训部新疆地厅班学员,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
这位被世界称为“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以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壮举,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的总设计师,离开我们已经十八年了。这么多年,我珍藏着当年《求是》杂志哀悼邓小平同志逝世的专刊,日渐泛黄的书页,浸透了心中累月积年的追怀和思念。封面上,那帧加了黑框的他微露笑容的遗像,常使我双眼蒙泪,情不能抑。
我一直试图通过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一个普通人的心灵探求,去学习和领悟小平同志的伟大思想和伟大人格。我常常埋头在他的著作和记述他功勋业绩的书籍和音像资料当中,潜心地读,一遍一遍地看,企望能够消弭时间与空间的隔绝,去接近这位伟人。我不止一次在心里追索:是什么样的勇气,让一个七十三岁的老人在经历了遭贬受辱的命运蹉跎后,又义无反顾挺立在历史的潮头?是什么样的智慧,让他在“文革”后错综复杂的困境中,敏锐地捕捉历史机缘和真理之光,以缜密的思考和朴实的理论探索,寻觅到引领党和国家走出泥淖、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又是怎样伟大的人格,使他紧紧地凝聚起党心、民心、军心,鼓起改革开放的浩浩长风,向着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破浪前进?
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写道:“一方面能足够强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质,正是一个拥有一颗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的人的标志。”我怦然一暖,小平同志不正是这样一个拥有一颗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的伟人吗?在七十五年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历经的艰苦卓绝难以尽书,尤其是他三次受到错误批判和打击,前后加起来有近九年时间被剥夺人身自由和工作的权利,备尝坎坷与磨难,宁折不弯,始终恪守理想和信念,沉着、坚毅、坚韧。这样的承受不可谓不强健!这样的品质不可谓不清醒!正是这样的强健和清醒,锻造了一颗伟大的灵魂,书写了一个大政治家的传世奇迹。
小平同志说,“文革”落难,是他一生最痛苦的时刻。梁衡先生这样写道:“伟人落难和常人受困是不一样的。常人者虞衣食之缺,号饥寒之苦,而伟人却默穷兴衰之理,暗运回天之力。”我不禁想,在身陷“文革”痛苦的艰难岁月里,小平同志不舍大义的“穷理”之思,不弃大道的“运力”之气,一定像那暴风雨中宛如黑色闪电的海燕。多年之后,这“海燕”终于发出一声穿越历史时空的呼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事非经过不知难。习近平深情阐述中国梦时说:“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回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体味党和国家三十多年涉险闯关的惊心动魄,我们能够一路走来,取得今天世人惊羡、史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最应铭记小平同志矢志不渝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朽功勋。他一生追求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他心无旁骛的大道之行,他不畏浮云心怀苍生的殷殷啼血之情,始终是改革开放花开四季最动人的风景。
流年似水,行板如歌。令我刻骨铭心的,是他八十八岁高龄那次不舍昼夜的南方之行,还有那篇堪称醒世宏文的南方谈话。他像一个高擎旗帜坚守阵地的战士,以泰山崩于前而处变不惊的岿然自若,字字千钧,撼心动魄,“如长江在峡,如黄河在壶”(梁衡语),荡除重重疑云,还浩茫穹窿一片天朗气清。
时过二十多年,中国以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活跃于世界舞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浩浩荡荡。回头看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不能不感叹,他身为一名战士的那一次最后的冲锋,竟是那样气壮山河,那样壮怀激烈,那样深刻地影响了一个伟大民族绝地奋起的世纪之战!他和他的思想,连同他不信邪、压不垮、打不倒的精神,都深深地融入了屹立于世界东方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伟大国家的身躯。
200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十周年,一个名为“过客”的网民这样评述道:“人们要在很多年以后才能完全明白他南巡时的力挽狂澜。如果没有他,我们还要在黑暗中痛苦很长时间,那不是‘文革’的痛苦,而是在看到现代化的曙光之后又被打瞎的痛苦。”遍访百国的学者张维为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79年的一百四十年间,持续的太平时间最长没有超过八、九年,我们现代化的进程总是一次一次被打乱。但从1979年开始,我们第一次保持了三十多年的持续发展。不管今天中国社会有多少问题,中国还是处在1949年以来最好的时候,处在近三百年以来最好的时候,解决各种问题的资源和回旋余地也是前所未有的。”
小平同志晚年,子女们问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他说:“对这个国家,我尽到了责任。”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人们希望他再说点什么,再给中国人留下点什么。他淡淡地回答:“该说的都说过了。”回念四百八十多年前明代贤哲王阳明辞世遗言,同样深邃纯粹的精神世界,悠远相映,今古同辉。《传习录》绪言记,阳明先生病重,在旁侍奉的门人问,可有什么话要留下,先生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伟大的人格,总是这样温暖历史,昭示后人。
夕照里的邓小平塑像披上一抹晚霞,近旁黄色的银杏树叶映衬着那周身的铜色熠熠生辉。一轮圆月挂上高远浩渺的空际。望月感怀,脑海里不觉荡起习近平志厉青云的声音:“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两眼一时模糊,依稀觉得,昂首阔步的总设计师正健步走来,目光炯炯,满面欣慰……
(作者系中央党校培训部新疆地厅班学员,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