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经验交流

审查谈话要做足准备讲究方法

    我是一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从事纪律审查工作一段时间后,切身体会到,纪律审查谈话是纪律审查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有时甚至是突破案件的关键。我对如何开展好谈话工作有以下几点体会。

    谈话准备需要“尽其所有”。凡和问题有关的信息材料在谈话前应尽可能地掌握完备、充分。如对谈话对象的个人经历、岗位职责、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心理状态、社会交往等情况,在谈话前要做到了然于胸。同时,还要注意收集与案件相关的证据,预计谈话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想好对策。今年上半年,我们在对一名处级干部涉嫌违规投资入股问题进行纪律审查谈话时,就是因为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获取了充分的信息和证据,才能在谈话之时恰如其分地运用,触其软肋,让其无法回避、辩驳,最终承认了相关问题。

    谈话方法可以“权变使用”。谈话的主要目的是打开突破口、核实违纪事实,而谈话技巧的合理运用,对于谈话取得突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次谈话根据不同情况可运用多种方法。比如,为防止谈话对象闭口不言或对立抗拒,可以通过自由式、拉家常式谈话打开话匣子;又如,在谈话对象编造谎言时,可以通过询问细节抽丝剥茧式谈话让其无法圆谎;还有,在对方紧张、压力过大而害怕交待问题时,可以通过安慰交心式谈话取得信任,等等。谈话时,采用何种方法并没有固定模式,但切忌固守不变或生搬硬套,应随着态势发展,在合法合规、合情合理的前提下应势而变。如有一次我们与一名涉嫌受贿干部谈话,因案情简单、证据较充分,我们事先设计了直入主题法。没想到,几句问话,他要么沉默不语,要么说“我不知道这事”、“记不清了”,谈话陷入僵局。我们立即改变策略,从他的兴趣爱好入手,慢慢打开他的话匣子。聊着聊着,他不经意间说出了一次与行贿人交往的事实,露出了破绽,我们及时抛出证据,在强大的攻势下,最终他交待了受贿事实。

    谈话过程通常“由外及内”。由于谈话对象一般事先都有准备,存在着抗拒、侥幸、畏罪等心理,如果期望他们一开始就竹筒倒豆子似的交待问题是不太可能的。因此,谈话时一般不宜直奔主题、直截了当抛出关键问题,而是通常先营造谈话氛围,从外围开始,抽丝剥茧,由外及内,环环相扣,再带出所要了解的关键问题。如果一开始谈话对象就知道了我们的谈话意图和关键问题,通常会产生“刺猬”效应,或蜷作一团、自我保护,或激烈对立、不予配合。这样的谈话就不容易进行下去,也很难快速取得突破。

    谈话突破务必“乘胜追击”。实践证明,当谈话取得突破时一定要一鼓作气,穷追猛打,攻其堡垒,切不能鸣金收兵,导致突破的缺口被重新合上。(彭菊生 作者单位:上海市宝山区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