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四川新都杨升庵:一曲诗词传天下 "四重""四足"教子孙


  杨升庵

  杨升庵(1488-1559),名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朝著名文学家。正德六年(1511年)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明嘉靖三年(1524年),在明朝著名的“大礼议”事件中,因触怒嘉靖皇帝被终身流放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于云南戍所。

  杨升庵一生勤奋好学,博涉百家,其诗、词及散曲创作水平很高,尤以《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名扬于世。《明史?杨慎传》记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据统计,杨升庵生平著述达百余种,涉及文学、哲学、史学、地理、民俗等,均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后人辑为《升庵集》。

  杨升庵纪念地桂湖

  桂湖园林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是杨升庵在故里的纪念地。“桂湖”因杨升庵在此沿湖遍植桂树而得名。历经明、清及近现代修建,桂湖现有升庵祠、升庵书屋、黄峨馆及楼台亭阁等古迹20余处,基本保存了清道光十九年的建筑和布局。其中,升庵祠为桂湖的主体建筑。

  桂湖面积46500平方米,水域占16300平方米,是一座花木扶疏、楼阁掩映的园林。粉荷凌波,桂蕊飘香,是桂湖独具的特色。

  杨升庵·新都杨氏家训

  “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的新都杨升庵家族,历来清白传家。也正是在这种优良家风的润泽下,逐渐孕育出世代相传的家规家训。如今,在杨氏家族现存的光绪乙未本《杨氏族谱》和民国辛未本《新都杨氏家谱》两本家谱中,除记录着杨氏先祖清廉为官的事迹之外,也记载了杨氏的家规家训。

  “四重”家训。杨升庵曾祖母熊夫人曾留下“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的“四重”家训,教育子孙敦睦人伦,兴家立业。

  “四足”家训。杨升庵流放云南前夕,借前人创作的《四足歌》,从居住、饮食、娶妻、育儿四个方面教育子孙淡泊名利,节俭持家。

  临终遗训。杨升庵于嘉靖三十八年(1599年)卒于戍所,临终时,他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评价自己的一生,同时告诫子孙重义轻利、见义勇为。

  此外,新都杨氏还有一条不成文的爱乡族规:凡是入朝或在外为官,均不能忘记新都父老乡亲,每次回乡,必捐资为故乡做一件益民的善事,以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

  ●视频脚本

  四川新都杨升庵:“四足”重千钧 勤廉传佳话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一曲抚今追昔、大气磅礴的千古绝唱,这是一份洞穿历史、笑看风云的豪迈情怀。491年前,一位词人在湖北江陵长江之畔挥毫写下这篇传世之作,他就是一代大家杨升庵。

  杨升庵,本名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朝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后人习惯称其为“杨升庵”。

  杨氏家族家学渊源、家风淳正。杨升庵23岁便考取状元,是明朝四川地区唯一的状元,曾任经筵讲官,也就是为皇帝讲书的官员。受父辈影响,他为官清廉、刚直不阿。公元1524年,在明朝著名的政治斗争“大礼议”事件中,触怒嘉靖皇帝,被罢官杖责,并终身流放云南。

  成都市新都区杨升庵研究会秘书长 张德全: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崩,因其无子,便由其堂弟朱厚熜继位,是为明世宗嘉靖皇帝。嘉靖皇帝继位以后,杨廷和(杨升庵父亲)就根据封建礼仪,要求皇帝尊他自己的生父为“本生父”或“皇叔父”,当时杨升庵和父亲同朝为官,也支持父亲的提议。但是嘉靖皇帝一意孤行,想要尊他自己的生父为皇帝,于是就产生了矛盾,发生了“大礼议”事件。在事件中杨氏父子触怒了嘉靖皇帝,最终杨廷和被迫辞官还乡,而杨升庵则两次被杖,并充军云南,永不赦免。

  杨升庵流放云南前夕,与妻子告别时,亲笔书写家传的《四足歌》,作为对子孙的谆谆教诲。

  《四足歌》中这样写道:

  茅屋是吾居,休想华丽的。画栋的不久栖,雕梁的有坏期。只求他能遮能避风和雨。再休想高楼大厦,但得个不漏足矣。

  淡饭充吾饥,休想美味的。膏粱的不久吃,珍馐的有断时。只求他粗茶淡饭随时济。再休想鹅掌豚蹄,但得个不饥足矣。

  丑妇是吾妻,休想美貌的。只求她温良恭俭敬姑嫜。再休想花容月色,但得个贤惠足矣。

  蠢子是吾儿,休想伶俐的。聪明的惹是非,刚强的把人欺。只求他安分守己寻生计。再休想英雄豪杰,但得个孝顺足矣。

  杨升庵在滇南三十多年,恪守清贫而不忘初心。他孜孜不倦博览群书,平生著述百余种。《明史?杨慎传》记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杨升庵个人虽淡泊名利,却时时关心民间疾苦。当时,昆明一带的豪绅以修浚海口为名,勾结地方官吏强占民田,敛财肥私,杨升庵正义凛然地写下《海口行》、《后海口行》等诗篇痛加抨击,诗中写道“疏浚海口银十万,委官欢喜海夫怨”。他还写信给云南巡抚,请他制止这种坑害百姓的恶行。

  在云南期间,杨升庵竭尽全力传播中原文化。他常常独自深入边地各处游历,与当地各民族倾心长谈。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滇士从者如云,其中有著名的“杨门七子”,对当时文化落后的云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在云南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杨升庵的民间故事。人们赞誉他不畏权贵的风骨,钦佩他广博多才的学识,学习他知足常乐的高贵品质。

  四川省作协会员、成都市新都区作协副主席 谭宁君:

  杨升庵到云南之后,还发扬光大了他们的家训。比如说重敦伦、重教育,他到云南之后不论是与士子文人还是村夫野老,都能和他们和睦相处。他不仅和当时名士李元阳、杨士云、张含等人交流,而且还培养了大量的学生,为云南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杨升庵的治学态度与做人品格,深受他们杨门历代先辈传下的家风影响。

  杨门历代为官,清廉传家。杨升庵的曾祖父杨玫,曾任贵州永宁吏目,为人廉洁正直,拒绝接受当地官吏的贿赂,替百姓办好事,被传为佳话。

  杨升庵的祖父杨春,曾任行人司司正和湖广提学佥事。晚年辞官回新都办学,对发展家乡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杨春经常写信鼓励在朝廷为官的儿子杨廷和尽心治世济国,多做有利于民的好事。杨升庵高中状元时,亲戚朋友送来贺银,杨春均婉言谢绝,并根据时局,提议大家将礼银用于整修破损城墙。城墙整修完成后,恰逢匪盗袭击,坚固的城墙保护了百姓的安全,大家无不称道。

  杨升庵的父亲杨廷和,效力于四朝皇帝,历任武宗、世宗两朝首辅,关注民生,改革弊政,反腐肃贪,颇有政绩。

  书香门第的杨氏家族人才辈出,杨升庵的三叔杨廷仪、次弟杨惇、从弟杨恂、子杨有仁,都是进士;二叔杨廷平、五叔杨廷宣、四弟杨忱、从弟杨恺,都是举人。其中杨廷宣工于诗赋,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和学者,著有《连云栈赋》,载入《全蜀艺文志》。深厚的家学渊源,成就了“一门七进士,父亲宰相子状元”的一段佳话。

  这座名为“景清堂”的祠堂,就是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马家镇的杨氏宗祠,修建于清道光十九年,距今已有176年的历史。

  青瓦泥墙,木柱石磴,雕花窗棂,古朴典雅。

  景清堂里珍藏的“四足”、“四重”等重要的家训史籍,被杨氏后人奉若至宝,时常拜读,重温祖先智慧。

  今天,《四足歌》仍然是杨氏后人对子女们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杨升庵等先辈的影响下,杨氏后人世代恪守“四足”、“四重”家风,为官者清廉自律,为商者兼济大众,留下许多佳话。

  成都市新都区政协原文史委主任 范华银:

  新都杨升庵家族以良好的家训,祖、父、子相传,形成了优良的家风。

  杨升庵后人 杨德力:

  祖先传承的“四重”、“四足”到现在都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是杨升庵的后人,所以我们遵纪守法,懂得尊老爱幼,中国传统儒家中的忠孝礼义我们都在严格地履行。

  在以杨升庵为代表的杨氏文化的影响下,新都自古便成为以“状元故里”而闻名的书香之城。新都人民景仰杨氏家族清廉博学的儒雅门风,感怀他们对家乡的贡献。

  纵观历史,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优良家风,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炎黄子孙。恪守“四足”、崇俭重教的杨氏家风,不仅深刻影响着杨氏后人,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长廊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杨升庵·新都杨氏家训摘编

  一、实干

  家人重执业①,家产重量出②。

  ——摘自新都杨氏《贞寿堂遗训》

  【注释】

  ①执业:做事业。

  ②量出:量入为出。

  【译文】

  子孙后代要守业尚勤,努力做事业,方可生财兴家;要崇尚节俭,量入为出,方可传承家产。

  二、礼教

  家礼①重敦伦②,家法③重教育。

  ——摘自新都杨氏《贞寿堂遗训》

  【注释】

  ①家礼:治家的礼仪。

  ②敦伦:敦睦人伦。

  ③家法:治家的规矩、礼法。

  【译文】

  治家的礼仪在于敦睦人伦,对父母要孝顺,夫妻关系要和睦,兄弟之间要友爱;治家的礼法在于重视教育,增长后人智识,提升族人才干。

  三、俭朴

  茅屋是吾居,休想华丽的。画栋的不久栖,雕梁的有坏期。只求他能遮能避风和雨。再休想高楼大厦,但得个不漏足矣。

  淡饭充吾饥,休想美味的。膏粱①的不久吃,珍馐②的有断时。只求他粗茶淡饭随时济。再休想鹅掌豚蹄,但得个不饥足矣。

  ——摘自《新都杨氏家谱》

  【注释】

  ①膏粱:精美的饮食。

  ②珍馐:珍奇名贵的食物。

  【译文】

  用茅草盖的房屋是我的住处,其实不必过于华丽,不要老想着住高楼大厦,就算再富丽堂皇的屋子也会有坏的时候,有一个能遮风避雨的住所便够了。

  粗茶淡饭能够让肚子不再挨饿,不要老想着吃美味的食物,能时时刻刻吃到这些粗茶淡饭就很好了,因为再精美、再珍奇的食物也有被吃完的一天。

  四、知足

  丑妇是吾妻,休想美貌的。只求她温良恭俭①敬姑嫜②。再休想花容月色,但得个贤惠足矣。

  蠢子③是吾儿,休想伶俐的。聪明的惹是非,刚强的把人欺。只求他安分守己④寻生计。再休想英雄豪杰,但得个孝顺足矣。

  ——摘自《新都杨氏家谱》

  【注释】

  ①温良恭俭:温和,善良,恭敬,节俭。

  ②姑嫜:丈夫的母亲与父亲。

  ③蠢子:不过于精明的孩子。

  ④安分守己:为人规矩老实,做事不越轨。

  【译文】

  我的妻子不必过于美貌,漂亮俊俏未必是好的事情。只希望她能够温和善良、谦恭节俭并且孝顺父母长辈就好。

  我的孩子也不必过于精明,有时候过于聪明和刚强也未必是好的事情。只希望他能够安分守己找到自己谋生的办法,孝顺长辈就足够了。

  五、重义

  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

  ——摘自杨升庵临终遗训

  【译文】

  面临有利可图的事,不敢抢在别人的前面去谋取;看见正义的事,不敢走在别人的后面而回避,一定见义勇为。

  ●采访札记

  状元故里家风淳

  若是让人一下子说出自己家族的家风家训是什么,可能很多人都一时说不上来。然而,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杨家宗祠里的两位杨升庵后人时,他们却很快如数家珍般地给出了答案:“‘四重’齐家立业,‘四足’修身处世。”

  走入修建于清代道光十九年的杨家宗祠,我便被那充满古朴典雅气息的青瓦泥墙,木柱石磴,雕花窗棂所吸引。映入眼帘的“景清堂”以及对联“汉代关西夫子后,明代蜀中宰相家”透着庄严肃穆之感。

  优良家风家训如何代代传承?我在杨氏故里的后人中寻找线索和答案。杨崇逸,今年88岁,我初次见到他的时候,他穿着白色的衬衫,正坐在一个低矮的板凳上,旁边趴着一只大黄狗,就是那样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却温暖入心。老先生虽然听力不太好,但得知我前来的意图后,却笑得特别灿烂,他说:“我非常愿意将自己所知告诉更多的人。”他说着便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摘录的小本子,翻开一页页,诉说着杨氏家族的一切,眼神里满是他对这个家族的热爱。当地人告诉我,杨崇逸老先生一生为人敦厚,擅长书法,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法家,受到很多人的喜欢。

  随后,我见到了现年49岁的杨升庵第十四代孙杨德力,一样的和善,一样对大家关注升庵文化表示由衷的感谢。他的话简单和真诚:“一路走来,正是由于这种关注,才能让很多珍贵的史料保存下来,比如说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杨升庵状元卷,就应该感谢大家对杨升庵的重视。”他顺势拿来两本杨氏家族现存的光绪乙未本《杨氏族谱》和民国辛未本《新都杨氏家谱》两本家谱,一边翻着其中的家训,一边给我解读,似乎对于每句话,他都细细研读过,很多都是脱口而出。末了,杨德力还告诉我,他准备再整理整理,重新修一次家谱,更详尽地记录先贤事迹,给后代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

  采访期间,我曾出入杨家宗祠到院子里很多次,见到的人大多都是杨氏的后代,他们都很朴实,没有过多的话语,但脸上都是和善的表情,笑着也自豪地和我聊着现今和以往的一切。家训中的精神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们的血脉,转化为了他们的一言一行。

  “在家训的熏陶下,我们历来清白传家,虽然院落并不怎么大,但整个家族的人都过得很知足。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升庵文化中的精华,去弘扬和传承。”临走时杨德力跟我说。(王梓均)

  ●专家观点

  关山远:杨慎的“义利”观

  杨慎,号升庵。今人说起杨慎,总会想起《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古人云:诗以言志,文以载道。最能概括杨慎其人的,并不是这首《临江仙》,而是他二十余岁时写的一首小诗《自赞》:“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谅无补于事业,要不负于君亲。”近50年后,风华正茂的青年走向生命终点,仍然在用“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勉励自己和后人。

  “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这十个字,蕴含的意义,并不亚于宋人范仲淹的名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均代表了中国读书人的人格追求、理想信念,代表了一种昂扬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流传千古、激励后世。

  杨慎的“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说的是“义”和“利”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义利观”,孔子有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者,“事之所宜也”,是某种特定的伦理规范,道德原则,是儒者们心中至高无上的道义。利者,“人之用曰利”,后世多指物质利益。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便形成义利观。

  遥想当年,杨慎写下《自赞》小诗时,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之际,他没有想到此后这首小诗成了自己一生的命运写照。但终其一生,他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义利观。

  杨慎是四川新都人,他也是有明一代四川唯一一个状元。他的家世显赫,祖父杨春,做过做过湖广地区的提学佥事,相当于今天的省教育厅厅长;父亲杨廷和,更是明朝大名鼎鼎的一代贤相,先后服侍过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个皇帝,并在武宗朝和世宗朝担任内阁的首辅大臣,也就是宰相,位居百官之首。杨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干子弟,但他没有变成一个坑爹的纨绔子弟,要归功于严格的家教。

  杨廷和为官清正,史载,虽“位及人臣,而居处同于寒素”;他关心民间疾苦,为家乡“通水利”,“修县城”,“置义田”,作了不少好事,很受时人称道,一生博学鸿毅,光明正大,积极倡导励行“新政”,对明朝之中衰起到一定振治作用。历史给了他极高的评价:“忠诚而刚正,知有国家而不知有身。”他家规甚严,又身体力行,给儿子杨慎以极好的示范。

  杨慎跟父亲一样,生来聪颖,从小又刻苦读书,因此十几岁时就以诗文闻名一方,杨廷和19岁时中了进士,杨慎青出于蓝,23岁时中了状元。有那么好的身世,那么好的才华,还有一个鼎鼎有名的老师李东阳……杨慎的前途,看来不可限量。

  但一切因为“大礼议”而改变。所谓大礼议,在明朝历史是很重要的一笔:武宗无后,朱厚熜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登上皇帝宝座,即嘉靖。按照皇统继承规则,他要承认武宗的生父孝宗是“皇考”,享祀太庙;自己的生父只能称“本生父”或“皇叔父”。但是,朱厚熜即位后第六天,就下诏令群臣议定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换句话说,他以旁支入继大统,却要为自己死去的生父谋求皇帝的全部待遇。按当时的正统观念,这是僭乱了礼法,万万不可。

  嘉靖在位将近46年,以君臣交恶、不理朝政著称,“大礼议”成了他跟臣子斗气的开始。明明不合礼法的事,皇帝要硬来,朝中有些无耻之辈也要硬捧,但更多的人,坚决反对,其中包括杨廷和、杨慎父子。皇帝不听,于是杨廷和辞官归里,杨慎一再上书辞职,不愿与“无耻小人”同列共事。皇帝还是不听,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君臣冲突转为剧烈,杨慎“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皇帝震怒了,开始暴力镇压,“命执首八人下诏狱”。消息传出,群情激愤。杨慎约集大臣二百多人,激动地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他们一起摇门大哭,抗议非法逮捕朝臣,声彻宫廷,“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

  这是明朝政治史上血腥的一幕:180多人被逮下狱,四品以上夺俸,五品以下廷杖,当场杖死16人。10日后,再杖杨慎等为首7人,又一人杖死。杨慎以“首倡”之罪,永远充军烟瘅之地,谪戍永昌卫(今中缅边境的云南保山),时年37岁。

  从前途无量的五品京官,到遍体鳞伤的的流放者;从名动天下的状元,到为天子忌恨的罪人;从繁华的京城,到蛮荒的边疆--杨慎就这么完成了人生的大扭转。

  他后悔吗?

  从杨慎留下的诗文来看,他在遥远的流放地,在漫长的流放时间里,那般思念家人朋友,也感叹过流放生涯的漫长与无奈--他至死才结束了流放。但是,他一直认为自己没有错。

  他和那些在宫门外大哭的同僚,是有信仰支撑的人--要以礼法治国。对于杨慎来说,流放是大不幸;但对于他流放的云南来说,却是一大幸。杨慎与解缙、徐渭并称“明朝三大才子”,后世学者大都认为,杨慎学问最为渊博,足以排名第一。杨慎居云南30余年,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创作于云南,不仅自己著作等身,也使云南文学迎来了文学史上第一个创作的高潮。

  虽然在谪戍路上写下感叹身世的《临江仙》,但杨慎大部分时间是积极乐观并有积极作为的,他足迹遍及云南各地,交了很多朋友,也帮助了很多人。至今,云南还流传着他的故事,还有供奉他的祠堂,他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起,为云南人所深深崇拜,四时祭祀无缺。

  1559年,一生颠沛流离的杨慎在云南戍地去世,享年71岁。7年后,一心想求长生的嘉靖皇帝在60岁的时候死了。杨慎旋即得到平反,赠光禄寺少卿,谥“文宪”。

  后人对杨慎给予高度评价,不仅仅因为他的才华,更因为他的人品,因为他对“义”和“利”关系的处理。陈寅恪评价说:“杨用修(注:杨慎字用修)为人,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李贽在《续焚书》中更评价他说:“才学卓越,人品俊伟”,并与四川历史上的唐李白、宋苏轼并列称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

  一代鸿儒,高风亮节,如皎皎明月,高悬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