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满妹眼中的胡耀邦
2015年,胡耀邦百年诞辰。中共中央召开座谈会纪念,七位政治局常委全部出席。在十年之前的2005年,中共中央也曾召开座谈会,纪念胡耀邦诞辰90周年。
近些年来,胡耀邦的子女陆续著书撰文,回忆自己的父亲。以女儿满妹为例,她曾经写出《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该书于2005年出版,早已售罄。2011年,满妹将该书修订再版。
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向著名的王府井书店咨询发现,这本修订版在该处也已经卖光。
2015年冬天,根据该书绘制的五册连环画《我的父亲胡耀邦》面世首发,该书作者、胡耀邦女儿满妹接受了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的采访,细述父亲胡耀邦曾经的故事。
百年座谈会上最感动的两个词语
2015年11月20日,纪念胡耀邦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胡耀邦女儿满妹也到场参加。谈到这次座谈会,满妹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很有感情,其中,有两个词是从没有用过的,一个是夙夜在公,一个是彪炳史册。”在他讲到这段时,听众席上自发热烈鼓掌。
纪念会那天地滑天冷,雪花飘飘,可是整个会场只有一个空位,到会者没有一人迟到。为了防止下雪交通不畅,不少人提前近1小时就到了会场。与会者大都是70岁以上高龄的长者和在一线工作的领导,这令满妹非常感动。胡耀邦诞辰百年座谈会和九十周年座谈会,满妹都有参加。这两次会要求参会的人特别多,由于名额有限,满足不了大家的要求,她表示很歉疚。
对于自己已经出版的那本《思念依然无尽》,她说:这本书是在工作之余写的,当时上班非常忙,搜集资料只能在周末,书稿都是在夜里写,又没有档案可查。她觉得写得非常艰苦,但内容却不够丰富全面。
“那本书审了很久,在2005年我父亲90周年座谈会开完当天才批下来。审书的有好几个单位,根据审稿意见我改了几十遍。因为没批又放了几年,所以第一版有一些疏漏和错误。”2011年这本书售罄,就推出了修订版。
在被问到是否有新作时,满妹说:是的,但还在审查中,何时或能不能批准她不知道。
“我没有能够每年去给父亲扫墓”
胡耀邦去世后,葬在了与他有密切联系的共青城,这座城市由垦荒队员建设而成,胡耀邦生前曾经两次来到这里,没有想到的是,第三次来的竟是胡耀邦的遗体。
当年胡耀邦全家只有满妹一个人不同意父亲长眠在共青城,因为离家里人太远了。
她第一次到共青城去是给父亲选墓地,“我父亲和青年、和老百姓的感情太深了,可以说贯穿他的一生。我母亲就提出安葬在共青城,是希望他能葬在一个老百姓方便看到的地方,又不致影响任何人。
满妹告诉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中央批准之后,我母亲说找一个荒岗子埋了,我们有地方去悼念一下就行。可是共青人非常热情、诚恳坚定,要我们一定要选一个地方。盛情难却,我母亲就让我和我大哥一起去看看,后来我父亲的墓地从无到有到建设成现在这样了。”
满妹被共青人感动了。“因为我父亲陵园的一草一木全是共青人义务劳动干出来的,那么大一片土地全是共青人拿出来的,没有动用国家和各级政府一分钱。”
因为路途遥远,满妹没有能够每年都去祭扫,但是心中常念着已经离去多年的父亲。
谈到民众记忆中的胡耀邦时,满妹表示,有什么看法自己都可以理解,“记住一个人,不是别人的希望,而是自发的一种感受。”
“我看到两种人”
文革期间,胡耀邦的帽子是“死不改悔的走资派”。满妹回忆,“当时父亲的帽子虽然还在戴着,但是他帮着大家出主意,帮着大家写检查、改检查。那时,虽然我父亲的同龄人不方便到我家来,但是他们的子女来。当然,有些人解决问题、平了反、有了工作之后也不来了,但子女来得还是比较多。”
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胡耀邦,家里曾经有过很多来客。满妹自己的总结是,她看到了两种人:“一种是在我父亲境遇好的时候,天天到我们家来吃饭来聊天,有的人一天来吃三顿饭,或是每个周末带全家的人到我们家来。但是我父亲状况一不好,他们就不来了,尤其是我父亲的一些同事和朋友;另一种人在我父亲状况不好的时候,仍然来,主要是他们的子女们。因为在父辈不方便来的时候,子女来还是相对方便。”
对于前者,满妹表示,“我父亲对人从来都是理解、关心和帮助,从来没有计较过任何人,因此任何人对他的态度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对于这类人的一些做法,满妹称,“我觉得,我父亲和我们家对此都是理解的,当然理解和认可是两回事。”
满妹说,“我父亲是一个戏剧性的人物,他一生上上下下多少次,我觉得这些境遇反差对于他和我来讲,‘意料之外’‘意料之中’都是有的”。
据满妹回忆,离开中南海后的胡耀邦是沉默的,“因为很多事实是没有办法说的,所以他只好沉默。而且我们家一直是在家不谈工作,父母都不和子女谈工作上的事情,党的纪律在他的脑中是根深蒂固的,他不会谈这些事情”。
“他好像没有什么时间不是在想工作”
女儿满妹觉得,政治上的胡耀邦和生活中的胡耀邦是一致的,“他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做的,他首先要求我们做到”。
“他好像没有什么时间不是在想工作,不像一般家庭,对子女关心得那么具体。我觉得他对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言传身教,而不是说教或呵护,不是现在这个时代父母对子女关心和爱护的方式。父亲对我们的影响更多地是精神方面、理想方面、做人方面的东西,不是对我们进行面对面的教育,而是通过他自己的行为。”
而另一方面,胡耀邦在家中温情的一面、待人诚恳的一面,对其他人也一样表现出来。他对送煤工人,对社会上被称作“盲流”的人,对贫困地方的小朋友,都显现出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护。
“我父亲脾气特别好,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是非常温和、平和,无论对人对事。因为到我家的人很多,不论是什么年龄的人,不论是什么处境的人,他总是热情、真诚和关心。”
满妹还举了一个例子。在1973年左右,已经回到北京的胡耀邦,问来到家中送煤的小伙子是不是一直在送煤?听到小伙子是印尼华侨后,胡耀邦感到非常惊讶。在那个时候华侨是被歧视的,胡耀邦很同情的问他,“我可以帮你做什么吗?”“华侨我们应该是很关心的,你要是有什么要申诉的,你写信,我可以想办法帮你递给有关部门。”
但实际上,胡耀邦那时候还是“死不改悔的走资派”,被停职在家反省。“但他不论何时何地,对人都是同情和爱护。我父亲的真诚和同情心,在我心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满妹说道。
对父亲的两个印象
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满妹常常会想起父亲胡耀邦的往事。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问最看重胡耀邦做过的哪一件,满妹简单地回答,“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夙夜在公”。
满妹回忆道,“我小时候的印象中,父亲只要在家就是看书看文件。他看书的情景,从我记事一直到他去世,这是第一印象;第二印象就是我父亲有很多的朋友,不论是什么时期,找他的人非常多,不论是来聊天的,还是找他来帮忙,他永远是那样的热忱、那样的真诚。”
回想父亲胡耀邦的一生,满妹认为,父亲是一个“性格和特点是特别突出的”人,对于这些性格与特点,满妹可以列举出一串:坚忍不拔、荣辱不惊、舍己为人、热情、诚恳、勤奋,以及在政治上信仰坚定、真诚执着等等。
在胡耀邦退下来的时候,满妹对父亲的印象就是一个“可怜可爱的小老头”。“他那么善良、那么真诚,一辈子对人对工作都如此。他去世之后,我在搜集和整理他的资料时才发现,他是一个夙夜在公、一心为民、一心为公的人。他的一生是追求理想和信仰的一生,是无私无愧、奋斗进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