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三”
在当前基层开展的“三严三实”主题教育活动中,作为一名从会计岗位转来的纪检干部对“三”产生了浓厚兴趣。中国共产党在90余年发展历程中,总结提炼了很多经典的经验概括,比如“三大法宝”、“三大作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分别就某一领域问题确立了基本的行为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是针对党员干部行为准则提出的明确要求,也可以视为中国共产党就党员干部作风所作的经验提炼与总结。
一般的说法认为,“三”在古汉语中是个虚说,言其多也。但笔者认为,在无穷无尽的数字海洋里,“三”是个玄妙的数字。跌宕起伏的历史,嬗变出许多“三”的经典和故事,不断丰富着它的内涵。
“三”常常表示极少甚至最少。“三人行,必有我师”,包括自己在内的三人中就必有可作老师者,孔夫子以这种极而言之的主观感受,使见贤思齐、谦虚好学的美名流芳百世。倘说万人行,必有我师,即不是侮慢狂妄,也完全等于废话;倘说二人行,必有我师,则是虚伪、欺世、误人子弟。可见,三是少得不能再少的数目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已几乎使人听得见楚人对暴秦的切齿之声,这种对人心的把握和历史发展趋势预测的自信与深刻,正是借助于“三户”才那么写照传神。“偶失万户侯,遂老三家村”,只有三户小村的偏僻、孤寂、凄凉,才可与万户侯的奢华显赫形成鲜明反照。在这些意境里,无三这个特殊的数字,强烈的情感色彩就无法传递,就制造不出那样震撼人心的效果,即使用与三紧邻的数字,那闪光的格言警句也会立刻灰头土脸,成为笑料。
“三”当然表示众多、多次。三木为森,三人成众。三水构成江河湖海。事须三思而后行,更要防三人空口说出斑斓虎。三折肱而为良医,可见阅历的重要;一个好汉三个帮,英雄也需群众支持。
“三”还表示反复。三盈三虚,足见世态炎凉;三起三落,方知雄才多磨。朝三暮四,为人所不齿;三番四复,不知其何以立信。
“三”又是至善完美的境界,许多人喜欢用三把同类事物并称。鲁迅读书,讲究眼、手、心三到;青年毛泽东三不谈(金钱、女人、琐事),立现品格之高。名人自传,多写成三部曲。丈夫处世,当作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事。卓越的技艺,时人爱称之三绝;珍贵的事物,往往凑成三宝;事物的诀要精义,雅称谓之三味。三曹、三苏、三谢,皆为人中俊杰;三吏、三别、三表,尽是诗文佳作。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三原色绘出丰富多彩的世界。
“三”更是极多甚或极限。三过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情操高尚;三年目不窥园,用心之专,必成大器。刘皇叔三顾茅庐,捧出至诚之心;恋人间一日三秋,足见情之煎熬。三令五申,自是苦口婆心;事不过三,事可一而再,不能再而三,可见已到忍耐之极限。
人生在世,有许多“三”须记须防。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先哲早有提醒。孟母三迁,当知环境的潜移默化。教老尊长,教育英才,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今天也可为人生三乐;财不可用尽,势不可使尽,便宜不可占尽,这三不可作人岂能不察?戒色戒斗戒贪,三戒何必分少壮老时;一日三省吾身,修养应重经常。第三者情浓味美,禁果怎饱一生?灯红酒绿,五光十色,该参透不过是三原色变幻!弱水三千,一瓢即足止渴,赤条条来去,何须求无妄之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清白作人,老实做事,切忌“不严不实”,就已是今生有福了。
(张裕新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