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对生命的敬重——记“感动中国人物”肖卿福
![]() |
肖卿福与麻风病人交谈
“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你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他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这是荣获“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肖卿福的颁奖词。
说到麻风病,许多人都会望而生畏。然而,在江西省于都县,却有一位医生用真情守护麻风村40年,与麻风病人相濡为伴,耗尽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他今年66岁,是江西省麻防专业技术学科的带头人,先后荣获全国麻风战线突出贡献奖——“马海德奖”、“江西省麻风病防治先进个人”、 2015年江西省“最美医生特别奖”、“ 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称号。他就是该县皮防所原党支部副书记、麻防科科长肖卿福。
“组织需要,就是我的心愿”
半个世纪前人们对麻风病可谓是恐麻歧麻、谈麻色变。于都曾经是麻风病高发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患病率仍高达十万分之二十左右。为加强对麻风病的防治工作,该县在距县城40公里的边远山区建有两个麻风病康复村。
从事麻防并非肖卿福的初衷,卫校毕业后能当上一名外科医生是他最大的心愿。1974年,风华正茂的肖卿福从赣南卫校毕业,按当时的情形,县城的几所医院正需要他这样的年轻人,最差也能选择去乡镇卫生院当一名外科医生。由于当时县皮防所人员奇缺,特别是麻防工作任务繁重,急需调入年轻医生。当得知组织上准备把他分配到县皮防所从事麻防工作时,许多亲朋好友都说:一个未婚的年轻人和麻风病人打交道有碍前程、有误终生,纷纷劝他向局、所领导说情。
“当医生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病人选择医生,哪有医生选择病人的?我不去,其他人都愿意去吗?大家都不去,那些麻风病人怎么办?”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当时皮防所一共8个人,平均年龄接近50岁。肖卿福凭着自己的勤奋踏实的作风,很快担当起了所里的重任,成了组织上重点培养的对象,经常选送他参加省、地(市)专业培训进修,参与一些重要科研项目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
1985年,县皮防所在县城开设皮防科门诊,已经在麻防战线奋战了11年的肖卿福无论是凭医术,还是凭业绩,他完全有理由调入县城工作,何况是一个未婚的大龄青年,但他却从未主动向领导提调动要求。当所领导向他征求意见时,他回答说:“组织需要,就是我的心愿。”他再次服从组织安排,毅然放弃调动机会,选择留下,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麻防战线上“白衣天使”的重任与担当,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一干就是40多个春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麻防路是一条艰辛的医务路,面对的是最弱势、最无助的群体,当麻防医生没有名、也没利,许多医生都半途而走,肖卿福却不为所动。长期的坚持和努力,肖卿福赢得了病人的亲近和信任,却常遭遇旁人异样眼神。
有着丰富临床经验和精湛医技的肖卿福,在全国麻防战线是响当当的权威,但至退休他却还只是初级医生职称,每次职称评定都被卡在须考英语的关口上。有人支招,让肖卿福去找领导、跑门子,或者请人代考,他却笑着摇头说这样不合适。虽然职称低,工资少,但始终没有动摇肖卿福为麻风患者服务的心。
“心里装着的使命,让我由害怕变成了热爱”
肖卿福至今也清晰记得他第一次走进麻风康复村的情景。
那时的麻风村条件十分艰苦,只有两间茅草房,几十名麻风病人拥挤在一间茅草房里,发出难闻的气味。村里水、路、电都不通,买一点东西要到好几里地外的圩镇。由于还不太了解麻风病的情况,肖卿福忙活一天下来,虽然身体劳累,但是害怕得一个晚上没有睡好觉,连床都不敢碰,蹲在地上一直到天亮。以致一段时间常做恶梦,有时竟然梦见自己也得了麻风病。从睡梦中惊醒,一身冷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前辈医生韩大泗、肖国贤的医德医风和医术,言传身教,给肖卿福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与麻风病人亲密无间,给病人检查、清理伤口、换药、包扎,显得那么的自然贴切。与麻风病人喝茶聊天,同桌共餐,就如家人一般。
当时有一位畸残患者老人,虽经治愈,但严重的畸形导致他行动不便,斜阳中,肖卿福看到了老人蹒跚却坚持前行的背影。从那一刻起,麻风患者对生命的渴望给了肖卿福战胜恐惧的力量。
为了不漏掉每一个病人,让每个病人得到治疗,单位采取分片包干、上门服务的办法动员病人到麻风康复村治疗。他负责的片点多,当时交通不便,只有骑自行车下乡,单程一趟就是好几百里。有一次,肖卿福和同事们到一深山老区接一名患者,由于刚下过雨,路太滑,肖卿福重重地摔了一跤。他硬是忍着疼痛接回了患者并妥善安置后才检查自己的伤势,左腿内侧划开了一道10多厘米长的口子,到医院缝了3针。这样的遭遇对他来说已不是第一次了。
长期的坚持和努力,病人对他也有了亲近感。但他还是常遇到旁人难以理解的眼神,有人甚至不敢接近他。以致竟没人敢跟他谈婚论嫁,直到38岁他才找到人生的另一半。
“选择了不后悔。”说起当年的选择,他如今还是那么坚定。
“在麻防工作的实践中,我看到了麻风病人的无奈与悲凉,在前辈医生的影响下,心里便始终有一种使命感。对麻防工作,也就由原来的害怕、想调离,而变得热爱和坚守了。”
“病人也是我的亲人”
“当好一名医生,就是要把病人视为亲人。对我来说,麻风病人也是我的亲人。”肖卿福一做就是40多年。
2012年的一个冬夜,寒风呼啸。“肖医生,快来哟,老袁又犯病了!”出诊回来刚躺下的肖卿福突然接到了一个求救电话,便迅速挎上药箱,带上手电筒,噔噔地一路小跑起来。很快来到病人的房间,他立即给老人查看身体后进行输液,并亲手用脸盆打好热水为他洗脸、洗脚……袁某要上卫生间解小便,肖卿福一手高举着药瓶,一手小心翼翼地搀扶,生怕他会摔跤。4个小时过去了,老人转危为安。等到他回到家时,已是凌晨3点多。
作为一个麻风病医生,不仅要治好病人身体残疾,还要治好病人的心理“残疾”。病人钟某,1976年患麻风病,当时他只有20多岁,想到这么年轻就得了麻风病,没有前途,曾多次自杀。肖卿福一边细心地开导,鼓励他战胜疾病,一边专门为他制定治疗方案,与省医学院专家和有关医疗单位联系,实行医、护、清洁消毒三管齐下,最终使该病人康复。钟某康复后激动地说:“是肖医生给了我战胜疾病的信心,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就是在这种令人“恐怖”的工作环境中,肖卿福几十年如一日,像“村长”一样,守护着这个“特殊村庄”的“特殊村民”。日复一日,从所里去村庄,从村庄回所里,两点一线,面对着同样的人群,重复地做着同样的工作。为他们检查、清洗、换药,对严重畸残的病人进行矫正康复,为他们喂水、喂饭、端屎倒尿、抹身子,搀扶他们到外面晒太阳,不离不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康复村没有通电,到了夜晚,那土木结构的平房里,就几盏煤油灯发出微弱的光芒。麻风村与群山融为一体,笼罩在夜幕之中,一片漆黑。大山深处的野兽、鸟类发出各种嘶叫和哀鸣声,令人胆战心惊、不寒而栗。
“倾己所能,为患者除祛病痛、送去健康,消灭麻风病。”肖卿福用他的赤诚践行使命。为消除人们谈麻色变的心理,他以身示教,与麻风病人及家属经常促膝谈心、一起共餐,以此来消除社会对麻风病的偏见,消除病人的心理压力,促进病人主动求医。
“五六十年代有、七八十年代少有,九十年代难得有”
为减少麻风病对人类的伤害,肖卿福在麻防这条充满艰辛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刻苦钻研,他大胆创新,探索尝试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康复医疗并举,取得了良好效果,经他治疗的病人无一新发畸残和畸残加重。
1998年夏,一新入院多菌型病人钟某,男,38岁,服药一月后突发全身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全身皮肤呈现“熟牛肉状”。依病情必须转入上级医院治疗,未能如愿。肖医师在所领导及上级医院的支持下,带领同事们住入麻风康复村,实行医、护、清洁消毒三管齐下,历时40余天,终将该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全体麻风病人及家属深受感动。
肖卿福把麻防工作当事业,执着探索、精益求精,成了全县乃至全市全省麻防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之一,多次被全国麻防中心、江西省麻防指导组指定参与协助上级专家完成重要科研课题,数十次被上级主管部门抽调参加麻防专业性工作。42年间,肖卿福独立确诊新发、复发病人300余例,为赣州市18个县(市)畸残麻风病人施行康复矫正术200余例,从未出现医疗事故。在肖卿福等几代“麻防人”的努力下,于都县已达到国家卫计委规定的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
2010年,贡献突出的肖卿福荣获了麻风病防治领域的最高奖——“马海德奖”。
1993年春,由中国麻风防治中心方华杰大夫带领手术队亲临于都县麻风村为眼、手、足畸残者做矫正术,肖卿福从手术对象适应症的选择、动员、术前准备、术中协助到术后护理等方面,不辞劳苦,有条不紊,积极配合。方大夫在临别座谈会上对肖卿福的工作评价为“五六十年代有、七八十年代少有,九十年代难得有”!
1997年肖卿福在一次全国性的麻防学术会议上得知,广东汉达康福协会针对困难麻风病人子女可资助学费,随即他主动咨询该协会,自那年起已有30余位学生得到学费资助,累计金额已达10万余元,其中已有2人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在做好麻防工作的同时,肖卿福还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不断改善麻风康复村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如今村里已办起了果园、种了水稻和蔬菜、养了鱼和猪。从2010年起,麻风病人便告别了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土木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混结构房。实现了“三通”,配备了自来水、太阳能热水器。有了集体食堂、保健室、康复室、手术室、娱乐室等。还有花园般的室外活动场所,小操场旁边还有健身器材。
麻风村成了养老福利型村庄,由昔日的“恐怖村”而成了“幸福村”。大山中不时传来村民劳作、休闲时的欢笑声。
“什么工作都要有人干,一辈子干好一件事同样能得到社会的肯定”
在麻风村,肖卿福一呆就是40年。
2011年11月,肖卿福退休了。退休那天,肖卿福特意去了趟康复村,跟那些曾经朝夕相处的“特殊村民”告别。他们拉着肖卿福,满眼的舍不得。一位大爷老泪纵横对他说:“肖医师,你对我们这么好,你走了,我们心里很难受。”
肖卿福紧紧握住他的手,告诉他:“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不会丢下任何一个麻风病人!我虽然退休了,但我仍会每周到镇上出诊,到村里看望你们。只要你们需要,我就继续守护你们!”
2014年,因为县里的麻风防治医生青黄不接,组织上又一次想到了肖卿福,面对组织的召唤,退休在家的肖卿福立即放下天伦之乐,再次奔赴麻防岗位,再度进山回到了安背康复村50多名患者的身边,继续默默地守护着。
肖卿福的父母已经90多岁了,妻子又瘫痪在床,都需要他的照顾。据肖卿福的儿媳刘良英介绍,记得她家婆骨折住院期间,有一天早上,她去医院接替肖卿福护理她家婆。看见肖卿福两眼红肿、神情疲惫地坐在那里。见她来了,立马站起来说:“照顾好你妈,我去一趟麻风村。”她当时既心疼又不解地说:“爸爸,你一晚都没睡,你休息一天明天去不行吗?”但他坚定地说:“不行,有个病人说身体不舒服,我得去看一下才放心。”说完便走了。
回顾40年来走过的麻防路。虽然坎坷艰辛,但使肖卿福感到欣慰的是,自己在工作中得到了麻风病患者的信任、组织和社会的认可。使他感到遗憾的是,他感觉亏欠家人的太多了。因为忙于工作,往往顾了“大家”,顾不上小家。
肖卿福说:“尤其是我的妻子,2004年就中风偏瘫,2013年9月摔倒股骨骨折,2015年4月又跌倒肩关节断了。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往往在家属、小孩最需要我去照顾的时候,而我却常常不在自己家中。我妻子是个勤劳能干坚强的女人,以前劳作惯了,而现在不能自由行动了。她自己感到苦闷,我也感到愧对她。”
肖卿福一生不惧危困,忘己爱苍生,把病人当亲人,40余年中,写下了对事业的敬意和对生命的尊重。(淦于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