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反腐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给予高度评价。当然,也有一些杂音,例如有人认为:
1,反腐同群众利益无关;
2,反腐让干部不作为;
3,反腐影响经济发展;
4,反腐是权力斗争;
5,反腐应当缓缓手。
近日,针对以上这5种模糊认识和错误言论,《人民日报》连续推出五篇“正本清源说反腐”系列评论文章,进行了反驳,正本清源、激浊扬清。
学习小组(微信号xuexixiaozu)整理了其中的要点,推荐大家学习。
1
错误观点一:反腐败和群众利益无关
莫让杂音侵蚀了反腐“获得感”
错误观点:有些人认为,反腐败和群众利益无关。
有些人认为,反腐败和群众利益无关。持这种论点者认为,反腐只是“高层政治”,对群众切身利益没有增进。不得不说,这种说法割裂了反腐败斗争和人民群众的有机联系,没有看到正风反腐背后的政治逻辑和人心期待。
反驳:依法正风反腐,才能从根本上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能让30多年改革成果不会付诸东流
反腐效果从社会风气变迁可见
反腐从根本上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解决各级党组织责任“虚抓空转”的问题,才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正风反腐的效果
反腐让群众增强了对党的信心,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心理获得感
未来,群众就不仅会持续有获得感,而且会成为正风反腐的积极推动者
孔子说,“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反腐败斗争成效如何,从社会风气的变迁中就能窥见一斑。三年多来,从“天价粽子”“黄金月饼”的下架,到私人会所的匿迹,再到之前让人望而却步的高档饭店改走平民路线,社会风气在细微之处的改变,折射出政治风气的焕然一新。改变背后,正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持续发力。而最有说服力的感受,来自那些经常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企业和个人:原来需要半年的审批,不到一个月就下来了;到窗口单位办事,工作人员不再“冷冰冰”;“托关系、找路子”也不再成为烦恼……中国社会几年来的变化,让群众感到便利舒心的举措,又有哪一件和正风反腐无关?
对中国发展有深入了解的人都会承认,改革事业始终是全体人民的最大利益。这一最大利益不是一小部分人的发财致富,更不是以不正当的方式谋取不义之财,而是让所有人都能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确保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事业扫除各种利益藩篱、破冰前行,离不开一支风清气正、勇于担当的干部队伍,必须依法正风反腐。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能防止30多年改革成果付诸东流。这一正风反腐的“大逻辑”,需要反复申说。
也要看到,部分群众认为“反腐与群众利益无关”,某种程度上是问题的反映,是责任传导不到位造成的,对此我们不必讳言。有些地方,吃拿卡要没有了,但变相的刁难出现了;“人情”和“面子”的干扰少了,但不作为现象突出了;一些领导干部嘴上喊得响了,却迟迟不见行动。凡此种种,直接损害了群众的获得感,也大大削弱了正风反腐带来的正面效应。对此,应该做的不是降低正风反腐的力度,而是恰恰相反。通过增强各级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将责任传导到每一个环节,才能改变“上面九级风浪,下面纹丝不动”的现象。通过解决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县及以下基层党组织责任“虚抓空转”的问题,才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正风反腐的效果。
三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凡是正风反腐抓得好的地方和领域,群众的各项权益就能得到更好保障。这不仅仅是因为,正风反腐让群众增强了对党的信心,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心理获得感;还因为,举凡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不论衣食住行,还是医疗、教育、养老等,满意度的提升都有赖于更加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正因如此,中央才一再强调,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政治生态得到不断净化,经济社会更加健康发展,广大群众才能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享受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这是中国正风反腐背后的政治经济学,更是中国正风反腐的群众基础。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是中央一贯的主张。三年多来,群众对反腐败的认同感和获得感越来越高。“歪风邪气在不断消散、清风正气在不断上升、好传统好作风在不断回归”,逐渐成为主流认识。未来,在“不敢腐”的基础上,还须完善“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同时更好地发挥公众监督作用,由此群众就不仅会持续有获得感,而且会成为正风反腐的积极推动者。
2
错误观点二:当前的反腐败斗争以某种方式导致了官员不作为
不作为岂能怪罪反腐败
错误观点: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当前的反腐败斗争以某种方式导致了官员不作为。
处其位而不履其事的官员不作为现象,正在变成一个热点话题。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当前的反腐败斗争以某种方式导致了官员不作为。在日前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就有媒体提出,一些官员被反腐弄得意志消沉,干工作变得消极,可能会对国家发展不利。一些批评此类现象的文章,也经常不假思索地评论:伴随着反腐的持续高压,一些官员患上了“反腐恐惧症”,为官不为的现象有所抬头。
其间的逻辑果真如此吗?
反驳:反腐败从哪个角度都不构成不作为的“理由”,而是一块“磨刀石”,能把忠诚、干净、有担当的干部队伍砥砺出来
“为官不为”需分类看待
“怠工观望”的不作为是借问题绑架反腐败斗争
保持全社会对于腐败的负面评价,对反腐败斗争非常重要
反腐败斗争最终要落脚到个人选择的行动逻辑上
对干部而言,新要求是一体两面: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而反腐败是一块“磨刀石”,能把忠诚、干净、有担当的干部队伍砥砺出来
客观上讲,因为腐败行为得到了明显的遏制,干部不作为现象才凸显为众矢之的。然而,简单地说“反腐败导致干部不作为”,则有相当大的误导性。当前的为官不为,根据一些调查和干部自述分析,可分为三类情况。一种表现是职责缺位,基本不研究本职工作,热衷于跑关系,把困难和矛盾都往外推。另一种是不敢担当,害怕冒风险,担心踩红线,不太会在媒体与公众监督下开展工作,干脆开启“自保模式”。还有一种是怠工观望,鉴于现在规矩多了,审查严了,所以招商搁下了,项目不跑了,资金也不争取了,甚至牢骚话也多了,所谓“反腐影响发展”之类的谬论往往源自这一群体。
都是不作为,但缘由并不相同,治理方式也不能一个样。前两种不作为,有长期的社会心理在起作用,一个是绩效管理问题,一个涉及改革的行为边界问题,反腐风向只有间接影响。后一种“不作为”,确实是反腐高压态势的直接后果,但它只是一些干部的权宜之计。换句话说,这种“不作为”,只是从乱作为暂时往后退一步,其实根本不会满足于“一杯清茶、一张报纸”的生活,而是想回到“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看着办”的状态。这显然是借由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问题来绑架反腐败斗争。
保持全社会对于腐败的负面评价,对反腐败斗争非常重要。散布和渲染“反腐败导致不作为”的论调,无论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客观上都可能动摇反腐败的价值目标。它一方面把腐败视为发展或交易成本,在逻辑上以去价值化的方式来看待反腐败;另一方面,在现实角度则“暗示”以腐败方式解决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关于反腐败的谬论,对于维持社会上的腐败合作关系作用不小。从这个意义上讲,讨论价值观问题不是务虚,不是偏离大家最关注的问题,而是最迫切的事,比很多其他问题都更为实际。这场价值观较量,没有后退的余地。
当然,反腐败斗争从来不只在谁对谁错的层面展开,最终要落脚到个人选择的行动逻辑上来。腐败“有利于”发展的谬论,正是在后一个层面得到少数人的附和。但这并不意味着群众愿意容忍腐败行为,而只是缺少打破“集体行动困境”的契机,无力走出你看我、我看你、谁都不满但谁都不动的困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从出台“八项规定”做起,以作风建设为反腐败斗争打底,其实已经破解了“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的问题。转变作风的压力,已传导到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应该看到社会进步的趋势,不去夸大腐败行为“融入社会互动”的程度,坚决批驳“腐败可以容忍、有正面作用”的错误论调。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当前,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维系一个正向的价值体系兹事体大,这决不是饮鸩止渴式的所谓“好处”可以比拟的。对干部而言,新的要求是一体两面的: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反腐败从哪个角度都不构成不作为的“理由”,而是一块“磨刀石”,能把忠诚、干净、有担当的干部队伍砥砺出来。
3
错误观点三:反腐影响经济发展
反腐绝非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错误观点:有的认为反腐是经济的“减速带”,把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归咎于反腐的深入;有的甚至认为腐败是经济的“润滑剂”,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之恶”,没必要反腐。总之是。
一把利刃,假如任由污垢侵蚀,最终难免生锈变钝;一棵大树,倘若任凭蠹虫繁衍啃咬,最终必会逐渐枯萎。对于一个大国的掌舵者而言,尤其应该保持这样的警醒。也正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始终把打赢反腐败这场“无硝烟的战斗”,摆在关系国家兴衰、政党存亡、人心向背的高度来推进。“反腐是北京不可能后退的战争”,坚定不移的意志同样赢得外媒的认同。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脚步放缓,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渐起,在舆论场上混淆视听。比如,有的认为反腐是经济的“减速带”,把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归咎于反腐的深入;有的甚至认为腐败是经济的“润滑剂”,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之恶”,没必要反腐。总之是反腐影响经济发展。如此论调,值得警惕。
反驳:为经济发展营造更良好的市场环境,为经济增长注入更持续的动力,正是反腐红利之一,也正是软实力的题中之义
把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归责于反腐败,是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无视
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越要踩下反腐的“离合器”
反腐为经济注入了“防腐剂”
“反腐就是增加中共的软实力”
先来看经济的换挡调速。“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么大的块头和体量,再想依靠铺摊子、上项目粗放发展,再盲目追求两位数的超高速增长,不仅国内条件不允许,国际条件也不支持。调整“挡位”,留足空间,才能更好地解决“成长的烦恼”,确保经济行稳致远。可以说,中国经济动车从高速“换挡”到中高速,并非燃油不足,动力不济,而是自我调整,主动控制,是对客观经济规律的遵循。把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归责于反腐败,是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无视,无异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另一种论调,是把腐败当作发展的“润滑剂”。这种“发展逻辑”,只会让经济踏入沙上筑塔的歧途。试想,本该用于“再生产”的资金,却进了“私人腰包”;本该公开竞争的投资项目,却成了一些利益输送企业口中的“唐僧肉”,这样的环境下,发展后劲从何谈起?持续增长基础何在?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何以实现?由此言之,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越要踩下反腐的“离合器”。
其实,腐败永远是社会的“癌细胞”,廉洁才能增强经济发展的免疫力。一位企业家曾感慨,“真正实干的企业家都对腐败深恶痛绝”。即使一些一拍即合的腐败项目看似在短时间里产生了“效益”,但从长远看,暗箱操作多了,市场公平就少了;“潜规则”多了,正当竞争就少了。一个腐败横行的市场肯定不是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相反,惩治腐败,打击权力寻租,清扫阻碍市场机制运行的绊脚石,企业的交易成本才会真正降低,规则公平的投资营商环境才能真正营造,企业家也才愿意在此筑巢发展。就此而言,反腐绝不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恰恰相反,它为经济注入了“防腐剂”。
一个普通创业者的心声,值得聆听。“权力不任性了,不用千辛万苦找关系走后门了,创业者才能把心思放在创新创业上来。”本可以花在产品研发、质量改进等方面的精力,却不得不花在请客送礼、打点关系上,不仅抬高成本、影响效率,还会扼杀这个社会的创造力。剔除腐败的肿瘤,“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座城市的经济数据,值得深思。在南京,原市长和原市委书记因为贪腐,相继落马,曾引发一些人的担心:城市形象是否会受损?招商引资是否会“凤去台空江自流”?经济是否会“触礁”?9.3%的经济增速、9720亿元的经济总量、不降反增的服务外包执行额……过去一年的成绩无疑是对这种担心的有力回应:反腐不仅没有影响经济,反而为“六朝古都”营造了一个更好的市场环境。窥一斑而见全豹。这样的成效,也一再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在铁腕反腐之初就作下的深刻判断:“如果我们党不是一以贯之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反对腐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也不可能得到巩固。”
“反腐就是增加中共的软实力”。美国政治学者约瑟夫·奈曾如此评价正在中国上演的这部永不落幕的反腐“连续剧”。毫无疑问,为经济发展营造更良好的市场环境,为经济增长注入更持续的动力,正是反腐红利之一,也正是软实力的题中之义。在这个意义上,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坚决遏制腐败现象势头蔓延,才能为中国经济赢得一个新的“黄金时代”。
4
错误观点四:反腐败是“权力斗争的工具”“排除异己的手段”
反腐哪有什么“纸牌屋”
错误观点:一些人将我们党正在进行的反腐败同“纸牌屋”联系起来,说反腐败是什么“权力斗争的工具”“排除异己的手段”
“纸牌屋”是什么?在美剧《纸牌屋》里,它指的是政客玩弄权术的危险游戏。一些人将我们党正在进行的反腐败同“纸牌屋”联系起来,说反腐败是什么“权力斗争的工具”“排除异己的手段”。这些危言耸听的说法,果如其然?
反驳: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光明正大地查处腐败,正是反腐败得到群众高度评价、赢得国际社会尊重的原因所在
反腐败存在尖锐“斗争”,但这种“斗争”特指同腐败现象和腐败蔓延形势的较量
反腐败不搞区别对待、看人下菜
反腐败全覆盖决不是一句空话,没有谁可以成为例外
把“纪委反腐”等同于“权力反腐”,这是对纪委职能的无知
公众需要克制“内幕”猜疑、政治“猎奇”的冲动;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推动纪检公开和以案释法工作,及时回应公众关切
腐败是现代政治的天敌,有贪必肃、有腐必惩是法治社会的题中之义,也是执政党巩固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如果说反腐败是一种“政治需要”,那么这种“政治需要”特指执政党净化肌体、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需要,而不是其他。反腐败存在尖锐“斗争”,但这种“斗争”特指同腐败现象和腐败蔓延形势的较量,而不是其他。腐败问题关系生死存亡,如果任由“封妻荫子”“派系斗争”大行其道,结果必然是被群众“戳脊梁骨”、被历史“拉清单”。这是我们反腐败的初衷,也是党心民意所向。
行动是最响亮的证明。中央纪委监察部开通门户网站及网站的手机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提高工作透明度,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反腐透明化在有条不紊推进;完善巡视制度,突破“同级监督”难题,落实“两个责任”,反腐制度化为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提供有力保证。随着制度反腐的推进,权力运行的“明规矩”大大压缩了“潜规则”的空间。反腐败不搞区别对待、看人下菜,也同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团团伙伙等不正之风势不两立。事实证明,反腐败不仅不存在“纸牌屋”,而且是“纸牌屋”的终结者。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光明正大地查处腐败,正是反腐败得到群众高度评价、赢得国际社会尊重的原因所在。
如果反腐是所谓“权力斗争”,又怎么可能以全党全国之势正风反腐,连贺卡节礼这样的“小节”都不放过,连基层村官的腐败问题都抓在手心?谣言止于智者,一切自有明断。党的十八大以来,多少民间流传的说法在现实面前自我证伪?高官退休躲不过反腐调查,“平安着陆”的说法不攻自破;凡腐必反,除恶务尽的零容忍态度,足见反腐败绝对不是“敲山震虎”“杀鸡儆猴”;一些“大老虎”的落马也充分表明,反腐败全覆盖决不是一句空话,没有谁可以成为例外。
有人把“纪委反腐”等同于“权力反腐”,这委实是对纪委职能的无知。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是党章赋予纪委的正当职责。党内纪律建设和纪律检查,不是法治反腐的对立面,而是法治反腐的有机组成。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两个不同维度的内容,二者分别从国家和政党层面,形成对腐败的遏制。一厢情愿地将政党反腐等同于政治斗争,将强化政治纪律等同于打击异己,结果只会徒增谬论。
“反腐是权力斗争”之类的说法之所以有市场,有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原因,有一些别有用心者的造谣,也与转型期社会心态有关。不管是出于“盲人摸象”的猜测,还是出于“造谣不怕事大”的心理,曲解反腐败的做法于反腐败无益,对法治信仰形成和政治素养提升同样无利。“政者,正也”,政治不像文学那般浪漫,也不如艺术那般自我,政治的魅力在众益,政治的美德在于审慎。就公众而言,需要克制“内幕”猜疑、政治“猎奇”的冲动,合理行使言论和质疑权利,而不能无中生有、道听途说,更不能以讹传讹、广布谬种。就职能部门而言,要进一步推动纪检公开和以案释法工作,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惟如此,方能破除“阴谋论”,从根本上防止少数人故意混淆视听、为腐败行为张目,让腐败零容忍真正成为社会直观印象。
“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社情民意是观察政治问题的晴雨表,反腐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这是不争的事实。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关于反腐的种种谬论,根本遮掩不了反腐败工作的成绩,更阻挡不住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脚步。让反腐进程同社会期待双向调适、同步对标,我们一定可以顺利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既定目标。
5
错误观点五:反腐应当缓缓手
惩治腐败绝不是“烂尾楼”
错误观点:“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之际,“反腐应当缓缓手”
历经三年多的正风反腐,不管是放眼未来的百姓“信心指数”,还是短期可见的“观感指数”,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然而,当“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之际,“反腐应当缓缓手”的杂音怪论也再次冒出。言不苟造,论不虚生,我们对此必须加以警惕。
实际上,每到反腐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时刻,这种“悖论”就会蹦出来,混淆视听。当反腐大幕开启之际,有人说反腐只是一阵风,认为“反腐亡党”;当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人落马后,有人说从此反腐可以歇口气了;当所谓“能人腐败”“官不聊生”备受关注时,有人说打狠了,查多了,搞得干部人人自危、发展处处受绊,认定“反腐影响经济,导致为官不为”。种种主观臆断,或是胶着时的不当担忧,或是小胜后的放松警觉,甚至有意在逻辑上将清廉为官和事业有为、经济发展对立起来,传递的是反腐“见好就收”的妥协论。这是对反腐败性质与形势的误读,对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决心和信心的低估。
反驳:党中央认准了党的宗旨使命,认准了人民的期待,不畏浮云遮望眼,反腐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越往后越严
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判断,依然是“严峻复杂”
反腐“不捣黄龙誓不休”,是党心民心所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冰为水也非一时之暖。尽管我国反腐已有“恶竹斩万竿”的新貌,但从“不敢腐”到“不想腐”还有很长距离。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判断,依然是“严峻复杂”。我们要看到,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有些腐败分子藏得很深,会耍“飓风过岗,伏草惟存”的花招;有的腐败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互渗透,给党内留下政治隐患。当前,依然有官员私下里对以前的“风光”津津乐道,依然有百姓对“后门办事”“歪路获利”羡慕有加。这种社会病态心理,恰是“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腐败现象与扭曲的价值观互为因果,如果不除恶务尽,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在这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斗争中,战鼓正擂,号角劲吹,岂能让“一阵风”吹灭士气,又岂容“歇口气”涣散斗志?
反腐败斗争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只能继续深入,不能半途而废。“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没有变,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目标没有变”,习近平总书记如是宣示,体现了一种政治清醒和政治自觉,也给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人民网一项调查显示,79%的网民盼望党中央以“霹雳手段”严惩腐败的步伐不变。可见,反腐“不捣黄龙誓不休”,是党心民心所向。
从实践来看,反腐力度一年比一年大。2015年,无论是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人数还是审查中管干部人数,均为改革开放历年来的最高值,同时也是从组织调查到发布通报间隔时间最短的年份。贪官生存空间一年比一年小:“打虎”全覆盖,“拍蝇”无死角,“猎狐”不手软,并且反腐压力进一步深入国企、教育系统、科研单位等领域。制度的笼子一年比一年扎得紧:八项规定之后,中央制定出台了几十件党内法规,一张严密的制度之网已经结成。党中央认准了党的宗旨使命,认准了人民的期待,不畏浮云遮望眼,反腐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越往后越严。大势如此,反腐不会有中场休息。
“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岁末年初,陈雪枫、龚清概两只“老虎”相继落马,艾宝俊、周来振被开除党籍和公职,魏宏、王保安涉嫌严重违纪……开年反腐,雷厉风行,宣告惩治腐败绝不是“烂尾楼”,预示2016年拧紧的作风建设发条绝不会松下来,持续发力的反腐败战车绝不会慢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