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读古书,需要沉得进去,走得出来。
如果沉不进去,不能够对古代原典通读、精读,只能人云亦云,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
如果走不出来,就原典谈原典,对现代社会,对自己的生活无甚益处,甚至会变成百无一用的书虫、两脚书橱。
其实,读古书,最大的乐趣也是沉进去、走出来。沉进去,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与古人对话。走出来,则可以将两个时代的中国、两个时代的中国人进行对照,生出颇多感慨。
比如,这几天看《围炉夜话》,读到第178则,不由得感叹良多。
原文是:
“待人宜宽,惟待子孙不可宽。行礼宜厚,惟行嫁娶不必厚。”
意思很直白,就不翻译了。读完之后,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今天的有些人,怎么跟先贤的主张差距这么大呢?几乎是整个掉个儿了。
先贤主张:待人宜宽,惟待子孙不可宽。理由自是很充足的:要用“恕道”待人,待人宽、律己严,“有容乃大”。但是,对待子孙却不可太宽容,要严加管教,否则就容易陷入骄纵和溺爱。
咱们看看身边的人和事,是不是往往都是反着的?对别人的不是,别人的不足,别人对自己的“冲撞”,耿耿于怀。一有问题,往往都感觉是别人的问题,自己做的都有道理。
而对自己的儿子、孙子,则唯恐不能让他们高兴和满意,最后,爷爷成了孙子,孙子成了爷爷,孩子都成了小祖宗。
后面一段的,“行礼宜厚”,到今天好像变化还不大,礼尚往来,最后都成了大家的负担了。在这一点上,倒是西方的做法比较符合情理。西方人送礼物,往往都不送很贵的重礼。他们的“厚”,主要体现在“情”上。而我们今天,“厚”主要体现在价钱上。往往一边送“厚礼”,一边心里一百个不愿意。这礼是厚了,情却轻了。由此,微信上也诞生了一类“高招”——如何在婚礼高发季节,假装在外旅游。
而“行嫁娶不必厚”,今天倒是完全反过来了。前些天,明星黄晓明的豪华婚礼,让网络社会差点发生了撕裂。有人对明星如此奢华的婚礼,口诛笔伐,甚至拿来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寂寞和清贫对比。有人则对口诛笔伐的人进行口诛笔伐,说将明星和科学家进行对比,没有必要,是别有用心。
2015年的一部很热闹的“烂片”(我的评价)——《新娘大作战》,也体现出来今天的人对婚礼的过分重视。可以不顾自己的实际收入水平,为了让自己的这一次风风光光,花多少钱都愿意。为此,甚至多年好友反目成仇。
古人主张“行嫁娶不必厚”,道理也是很明显的。“成由勤俭败由奢”,已经成了公论。婚礼上的奢华,其实是让“匹夫匹妇”在人生的一开始,就踏上了错误的轨道。
今天,很多人,甚至包括官方也认识到了铺张浪费的危害性,开始用党规党纪进行约束,用党风政风带民风。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带动社会风气的变化,需要耐心,需要潜移默化,就像风吹草动一样。不能因为心急,用绳子拽着,让所有的草必须朝向你希望的方向。
一则小小的古文,古今一对比,颇值得玩味。
如果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古今差异这么大?我的回答是:这是因为古今人性是不变的。
今人喜欢的,其实古人也喜欢。唯一区别的是,古人比较推崇节制欲望、修身养性、齐家治国,所以提出这些规矩进行自我节制,社会节制。而今天有些人,则对此淡漠了……(何兆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