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孔子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论语·尧曰》)

意谓一切都从民众的利益出发去做,这不就是施恩惠而不花费吗。

弟子子张问政,说什么叫惠而不费,孔子讲了这两句话解释。

孔子的“利民”说,体现的是他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孔子的民本思想,在他全部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分量。其内容,也甚是广泛,包括贵民、养民、教民、利民、节用、富民、均无贫、使民以时等方面。落脚点是一个“人”字——让人过上人的日子。

一次曾子也问到这个问题。

孔子告诉他,“从前圣明的君主,对经过关卡的人只盘问而不征税,集市不收税,田税十取一,使用民力劳役一年不过三天,进入山中砍柴、河中捕鱼都有固定季节,有禁止而不征税。这六条,是取财的路径。圣明的君主舍其关、市、山、泽四方面的收入,而节其田税、民力二者,怎么还会有耗费呢?”(《大戴礼记·主言》)

民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人类的历史,说到底,就是一部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历史。凡事都能“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岂有不得人心的道理。

展开来说,人类活动若不能坚持以人为贵,离开了人民,这主义,那理论,还有什么实际意义?

新加坡的王鼎昌在评价儒家的民本思想时说:“儒家平天下的理想,是源自儒家以‘人’为中心的人思想。儒家重视人的价值,所关切的是人的问题。”又说“只有人人都把别人当人,社会才可能有互相尊重、互相关怀的温情;也只有人人皆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同情心,世界才会有和平。”

孔子“利民”说,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人道主义思想,其表述即“以人为贵”、“以人为本”。

今天我们重温孔子“利民”说思想,就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不能像一些地方,在求快的粗放型发展思想驱使下,经济总量上去了,但却存在很多问题,包括环境的破坏。以城市建设为例,挖了填、填了挖,建了拆、拆了建——如此累计起来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足金足两吗?所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应该把求快改为求好,宁可慢些,但要好些,这才能真正体现利民。

习近平总书记说:“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哲学是“关怀”的文化。对于为政者而言,若能做到一切以利民惠民为衡量的标准和目的的话,那么在施政道路上,就会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

(孔庆林 作者系中华孔子学会会员、世界孔子后裔联谊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