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鲁迅终生撰写的唯一一篇教泽碑文背后的故事
油画《永不休战》,汤小铭作品,图片采自中国美术馆网站 |
![]() |
鲁迅手迹《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局部) |
扎根山区的教育家
鲁迅的《且介亭杂文》中,收录了一篇这样的文章——《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鲁迅一生到过很多地方,但并未到过豫西伏牛山区的卢氏县,更未与这位曹先生晤过面。那么是何原因,一位普普通通的山区小学教员的教泽碑文,竟由享誉文坛的鲁迅先生来撰写呢,而且这是鲁迅一生中撰写的唯一一篇教泽碑文。
这篇碑文的主人公曹先生即曹培元,字植甫,河南卢氏县五里川镇人,系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教育家曹靖华的父亲,是卢氏乃至豫西素孚盛望的教育名人。在豫西八百里伏牛山腹地,巍峨的熊耳岭南麓、鸡冠山北麓,群山环抱之中,有一片平川之地,这就是卢氏县五里川镇。出镇东南行约1公里,便到了路沟口村,该村坐南面北,全村400多人,大都为曹姓,清同治八年(1869),曹植甫就出生在这里。
光绪十五年(1889),20岁的曹植甫考取了秀才。以学识论,他本可摘取更高的功名,但他痛恶时政腐败,又悯家乡文化落后,决心不入仕途,立志从事乡里教育事业,培育家乡贫苦子弟。他常说“山性使人塞,山性使人滞”,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让山里人开通起来,明白起来,不做与世隔绝的“野人”。而他能做的就是设校授徒,让山里人都能读书识字,明白事理,摆脱愚昧无知和贫穷落后。
从此时起,直到1950年代,曹植甫一直活动在以家乡为中心的周围50多平方公里的穷乡僻壤中。从最初在朱阳关分州(距五里川17公里)主持义学,到后来在五里川、汤河、马耳岩、千佛窑、火神庙等地任教,大大小小的集镇和村庄,都留下了他教书育人的足迹。曹植甫桃李遍及卢氏和伏牛山区,其中不乏优秀人才,曹靖华即是其一手培育出来的佼佼者,更有祖孙三代接受他的启蒙教育的佳话。
在教学过程中,曹植甫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从孔孟思想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中的民主与科学,直到新中国的诞生,他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他虽经三个时代,但不守旧,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热心学习新思想,传授新知识。他像一支蜡烛,用智慧之光照亮了伏牛山区一代又一代贫苦子弟的心,为发展山区文化和青少年的基础教育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立碑石变成了垫脚石
1934年,曹植甫迎来了65岁生日,他在山区执教已整整45个春秋。这时,卢氏的一些学子商议为老师树一块教泽碑,以感念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几十年致力于山区教育的恩泽。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为这样一位老先生立碑,碑文必须由文坛高手执笔。众人思来想去,一致推举曹植甫的儿子、当时执教于北平大学的曹靖华主持其事。
曹靖华接到家乡来信后,虽感谢众学友对家父的深情厚谊,却又觉得儿子为父亲树碑立传,没有先例,便再三推辞,但最终难却大家的盛情。他心想随便找个人执笔不够郑重,最后便想到了鲁迅。曹靖华是鲁迅的学生与战友,也是鲁迅培养出来的翻译大师。鲁迅寄给曹靖华的书信数量之多,仅次于许广平。鲁迅在生命垂危之际仍然为曹靖华翻译的《苏联作家七人集》作序。
曹靖华代表伏牛山区的众多学子,给鲁迅写了封信,并附上一份父亲任教事迹的材料,请鲁迅撰写碑文。鲁迅接到信后,立即答应了他的请求。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自1909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到1927年在上海定居,整整18年,一直从事教学和教育工作。在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他非常关心我国儿童、少年和青年的成长,也非常重视研究我国的教育。鲁迅历来尊师重教,他看过山区学子反映的情况后,对植甫老人产生了深深敬意,为曹植甫献身山区教育的精神所感动,病中欣然命笔,于八天之内写就《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而后寄给曹靖华,希望能够很快将碑文勒石,以实现众学子的心愿。
起初,立碑工作进行得相当顺利,碑石从邻县运到五里川的第二天,大家便接到了曹靖华寄来的碑文。当看到碑文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时,大家欣喜万分,奔走相告。
然而,好事多磨,阻碍出自曹植甫本人。为人耿介的老先生,早在学子们倡议树碑时就表示不赞成。他通过表亲段紫垣老师多次出来制止,但未能奏效。当段紫垣老师把鲁迅写的碑文送给老人过目后,老人连连说:“是篇好文章,鲁迅真不愧为当代文豪,对教育也颇有真知灼见。他懂得教育,体贴老师。但专指我曹某人,我实愧不敢当。他讲的这些赞誉的话,倒真应该成为我的座右铭,终身服膺,件件做到,庶不辜负他的雅誉。这篇文章既然千里迢迢寄来了,却之不恭,就保存在我这里做个纪念吧!”他把那篇碑文一直保存在自己的书箱里。
当人们告诉曹植甫碑石已运到路沟口村时,他当场指挥运送人员把碑石运到村中的水井旁,作为乡民们汲水用的垫脚石。他跟大家说:“我是一个小人物,没有资格在活着时接受你们立碑赞扬。我碌碌大半生,教书生涯,维恭维谨,力求不误人子弟,但没做出多大贡献,当不起立记功碑。若树碑于道,不啻惑人耳目,亦迹近招摇,将使我无容身之地。现在碑石远道运来,正好作个井台石,为邻舍汲水之用,我也就心安理得了。”他还把大家为他树碑祝寿所筹集的资金,全部捐给了学校,由此可见曹植甫先生的耿介为人。
1935年6月,鲁迅把《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发表在《细流》杂志上,并于年底收入《且介亭杂文》。曹植甫收到儿子寄来的《且介亭杂文》后,认认真真,一字一句又把碑文重温数遍,感叹地说:“鲁迅虽身居南国,未曾来过伏牛山区,但从碑文中可以看出,他对我们山里人兴办学校是很理解的。我虽然不能答应镌刻石碑,但鲁迅的心意我是铭记在心的。为了不辜负他的雅誉,我决心在有生之年,多为山区陶冶、培育出品格高洁的学生,来回答他的厚望。”曹植甫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直到1958年11月24日病逝于卢氏家乡,他始终没有忘记鲁迅的赞誉与期许。建碑的事,虽然乡民热情很高,但均因这位耿介谦逊的老人的制止而被迫搁置。
1965年,曹靖华把收藏的鲁迅信件,全部交由许广平转赠给鲁迅博物馆,《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的原稿(包括正稿和初稿,都是手迹),也最终落脚鲁迅博物馆。
跨越半世纪的追念
1945年秋,毛泽东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时,曹靖华见到了毛泽东。当时,曹靖华等一批进步文化人士,由周恩来安排在中苏文化协会工作。9月上旬的一天,毛泽东在桂园接见曹靖华、巴金、葛一虹等协会同志。当得知曹靖华是河南卢氏人后,便问:“卢氏,卢氏,卢氏有位曹植甫先生,一生献身山区教育工作,鲁迅先生曾为他作一教泽碑文,那位曹先生你可知道?”曹靖华赶忙回答说:“那是家父。主席未到过豫西,怎么认得?”毛泽东先是笑着说:“我是从鲁迅著作中看到的。”接着又很惊奇地说:“哦,哦,现在可弄清楚了,你是一位老教育家的儿子,你们是父子……那真是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
这次谈话,使曹靖华兴奋异常。那被毛泽东称之为“不朽之文”的教泽碑文,就是鲁迅一生中写过的唯一一篇教泽碑文;“不朽之人”即是曹植甫先生。鲁迅撰文时,曹植甫老人已65岁,从那以后,他度过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工作。1954年,他当选为河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因年高体弱、山路难行,未能出席。
曹植甫一向敬重鲁迅先生,鲁迅为其撰写教泽碑文后,老先生对鲁迅更有了一层特殊的感情。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噩耗传到卢氏,曹植甫像失去了亲人老友一样,陷入深深的悲痛。他和师生们在火神庙大殿改成的教室里为鲁迅先生举行了简朴而深情的追悼会。他们戴着黑纱,神情严肃,表达了自己的哀悼。这是在远离喧嚣闹市、通都大邑,僻居伏牛山深处,只有几十户人家的荒村里,向一代伟人表示的崇敬。曹植甫向师生们作了沉痛的讲话。他联想到6月18日去世的世界文化巨人、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他说:“几个月前,革命文豪高尔基去世了。他是外国人,大家不太熟悉。现在中国的大文豪鲁迅逝世了,这是中国人民的最大损失,更是青年人的最大损失。他爱人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爱青年人,他要用自己的肩膀,肩着黑暗的闸门,让年轻人、孩子们到光明的世界里去。他最痛恨人吃人的社会,他要打碎套在奴隶脖子上的枷锁。他是硬骨头,不妥协、不屈服、不怕敌人的明枪暗箭。他患了严重的肺病,两个肺都烂掉了,还不退出战场,最终在病中倒下了。他的一生,是为奴隶求解放的盗火者、播火者的一生。我们今天在火神庙大殿里悼念他,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是崇拜火神的,我们也崇拜盗火者鲁迅!真可惜他只活了56岁,死得太早了。可是,火种有了,火是扑不灭的。鲁迅不死,鲁迅永生!”此后每遇鲁迅忌日,曹植甫都会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鲁迅的哀思。
曹植甫没有辜负鲁迅对他的雅誉,从20岁开始教书,直到80多岁耳聋眼花后,才放弃教书。山区人民尊敬他,爱戴他,数十年来都为未把鲁迅撰文的教泽碑树立起来而感到遗憾。1986年9月6日,为纪念曹植甫先生终身致力于山区文化教育的业绩,鲁迅撰文的曹植甫先生教泽碑终于在卢氏县五里川中学的校园里立起来了。
从鲁迅撰文到石碑落成,经过了半个世纪。鲁迅先生为曹植甫先生撰写的教泽碑文,表达了他尊师重教、开启民智、开拓创新的教育思想。可以说,鲁迅先生的这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是对人类灵魂工程师——人民教师的极高赞誉,更是一份珍贵无比的文化遗产。(石耘)
◎资料链接
鲁迅撰写的教泽碑文全文如下:
夫激荡之会,利于乘时,劲风盘空,轻蓬振翮,故以豪杰称一时者多矣,而品节卓异之士,盖难得一。卢氏曹植甫先生名培元,幼承义方,长怀大愿,秉性宽厚,立行贞明。躬居山曲,设校授徒,专心一志,启迪后进,或有未谛,循循诱之,历久不渝,惠流遐迩。又不泥古,为学日新,作时世之前驱,与童冠而俱迈。爰使旧乡丕变,日见昭明,君子自强,永无意必。而韬光里巷,处之怡然。此岂辁才小慧之徒之所能至哉。中华民国二十有三年秋,年届七十,含和守素,笃行如初。门人敬仰,同心立表,冀彰潜德,亦报师恩云尔。铭曰:华土奥衍,代生英贤,或居或作,历四千年,文物有赫,峙于中天。海涛外薄,黄神徙倚,巧黠因时,鷃枪鹊起,然犹飘风,终朝而已。卓哉先生,遗荣崇实,开拓新流,恢弘文术,诲人不倦,惟精惟一。介立或有,恒久则难,敷教翊化,实邦之翰,敢契贞石,以励后昆。
会稽后学鲁迅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