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一封沉甸甸的家书

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里,珍藏着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它就是冷少农烈士于1930年写给母亲的信。

冷少农,原名冷肇隆,1900年出生于贵州瓮安的一个农民家庭,少时家贫,17岁考入贵州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在校期间就立志“做一个有人格、有良知的政法家,帮助社会上屡受摧残的苦难群众”。

1923年,冷少农毕业后,在贵州省筹饷局担任印花税督催员。一天,他跟着组长到一个小作坊收税,这家作坊因有家人生病,好久没有开张,也没钱交税,组长不听对方哀求,非要他们立刻交清欠款不可。冷少农同情店家,在一旁请求组长宽限几天,却遭到组长严厉训斥。冷少农为此深感不平,愤然弃职回乡。

1925年秋,冷少农在广州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冷少农受组织派遣从事地下情报工作。他巧妙周旋在国民党高层中,获取了不少重要情报,为中央苏区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为了严守党的秘密,冷少农从未向家人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长期在外不能照顾家庭。母亲一再写信催他回去,挑起家庭的重担。为了减轻亲人的思念,他寄回了一张与朋友的近期合影,岂料这更引起了母亲的误解,以为他在南京为享荣华富贵不要这个穷家和结发妻子了。母亲写了封信,狠狠责备这个“不忠不孝、忘恩负义”的儿子。

面对母亲的责备,冷少农十分难过,怀着内疚的心情,于1930年3月31日给母亲写了一封数千字的长信。信中说:“我既把我的力量和生命都交给这一件事情(为穷苦人谋幸福),我怎么能够有功夫回家来,忍心地丢着这样重大的事情,看着一般人受苦,而自己来独享安逸呢?……母亲!我真的是不忠不孝,忘恩负义吗?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忠实地去为他们努力;同时我是社会豢养出来的一个分子,我受社会的恩惠也很多,所以我也不敢对她忘恩负义。”在信中,冷少农说出了回家的日期:“要是革命成功得早,或者为革命的需要,会顺便回来,要是不需要,也许不会回来;要是革命迟一点成功,或者中间遭了挫折,我自己就死在外面,跑在什么地方,我也不知道,更说不上回来不回来了。”

1932年,敌人从叛徒口中得知冷少农是中共安插在南京国民政府的重要人物,宪兵司令谷正伦亲自下令逮捕。同年5月,冷少农被杀害于雨花台。(田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