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备诱惑
诱惑一词,字面意思已非常明确:诱以惑之。人生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尤其是官员身处权力中心,免不了有金钱的诱惑、美色的诱惑、权力的诱惑、机会的诱惑……诱惑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形形色色的诱惑,表面光鲜诱人,其目的却是迷惑内心,让人作出错误的选择,随之而来的就是无情打击乃至覆没。
防备诱惑,历来是为官者修身做人的一个要则。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书中记载:公仪休做鲁国的宰相,很爱吃鱼,鲁国的人都抢着买鱼送给他,公仪休不接受。他的学生问:“老师爱吃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的鱼,为什么呢?”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我才不接受。我如果接受了别人送的鱼,就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将会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相位就会被罢免。相位被罢免,别人肯定不会再给我送鱼。那时,我也不能再用自己的俸禄买鱼吃。如果我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我就不会被免职;虽然不能吃别人送的鱼,我也能够用自己的俸禄买鱼吃。”
读罢这则故事,我很感叹。感叹这位古代官吏的清醒。他深知,如果抵不住眼前的诱惑,便会失去未来的幸福。所以,他从来不接受任何人的馈赠。
据《明史》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曹鼐的人,年轻时任山东泰和典史。有一次,他抓获了一名绝色女贼,曹鼐和女贼两人夜宿在一座荒野古庙内,女贼使出浑身解数,用挑逗的言语和夸张的动作引诱曹鼐。曹鼐几乎按捺不住的时候,就写了“曹鼐不可”四个字贴在墙上提醒自己。但他转念一想,荒郊野外无人知晓,于是他把纸条撕下来,便要破门而入;这时他又觉不妥,感到这是因私废公行为,于是他退回来又把纸条贴上……如此反复十多次,总算挨到了天亮,曹鼐终于抵住美色的诱惑,保住了自己的清白。
美色,宛若杨柳岸下散发出幽香的诱饵。倘以为遇佳人逢场作戏,殊不知稀里糊涂中了美人计,届时就悔之晚矣。曹鼐之所以能保住自己的清白,关键在于他懂得行所当行,止所当止,能以“自律”挡住女色的诱惑。
新中国第五任财政部部长吴波和他的家人都是不收礼的,且不收礼是他的“铁规矩”,谁也不得破。吴波的幼子吴本立1958年从部队转业,自愿报名到北大荒当了名拖拉机手。后来因吴本立上过大学,被农场里“八一农垦大学”选中当了老师。有一次,吴本立兴冲冲地向吴波报告,自己将赴香港进修。吴波听后给北大荒农场领导打电话取消了他的进修资格。因为吴波了解到这是有领导给他儿子的“特殊关照”。吴波是一个思想情操高尚得让人仰望的人,他是老一辈革命家的缩影。
古往今来,一切有志有识有为之士所以能够把握住自己,就在于他们心静神定,谨小慎微,以不沉醉于金钱、美色、权力为戒。
可惜呀!当今却有不少党员干部经不起形形色色的诱惑,这些人在“酒绿灯红”的环境中,面对珍奇的物、丰厚的利、妩媚的色等干扰和诱惑,理想信念动摇了,精神支柱倾斜了,跌入腐败的深渊,成为人民的罪人。近年来一些贪官甚至高官的落马便是如此。纵观他们腐败堕落的人生轨迹,无不自难抵引诱始,以自我迷惑终。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不沉痛!
奇怪,一些被诱惑下马的官员总是责怪那些提供“诱饵”的人,而不反省自己。哲学上有一个“内因论”,说的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那些因抵挡不住诱惑而走上违纪犯法道路的大小贪官,说到底是他们自己内心迷惑。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和尚在寺中坐禅,突然刮风,把旗杆上的幡吹动了。一个小和尚说:“幡动了。”另一个小和尚说:“不是幡动,是风动了。”老和尚说:“既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你们的心动了。”马克思说过,“谁要是为名利的恶魔所诱惑,他就不能保持理智,就会依照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指引他的方向扑去。”
当今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面对诱惑心如止水、波澜不兴,做到功名利禄心不动、酒绿灯红眼不迷、不义之财手不伸、邪风浊流冲不垮,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心中有“崇高的思想觉悟、坚定的道德理想和自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这股强大的定心力。有一位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将军说过,他一生不被金钱、美色、权力所诱惑,靠的是“加强修养,锤炼意志;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明辨是非,克己慎行;不存侥幸,不贪便宜”这四句话三十二个字。老将军抗拒诱惑的这根“金箍棒”,也是广大党员干部防备诱惑的有力武器。(范仁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