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朗朗清风扬
大别山余脉天柱逶迤西来,东南伸向长江中下游的安庆一方,其山又名皖山、潜山;水曰皖水、潜水;城曰皖城;地曰潜阳。这一切皆缘于曾经以此为封地的春秋皖国。后来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
翻开史册,天柱高古,民风淳厚,历史上曾孕育出许多有地位、有廉声的名士大家,他们的故事大多尘封于方志史乘。
“月白风清夜半时,不畏人知畏己知。”天柱后山龙潭杨氏传承先祖杨震嘉德懿行的故事历久弥珍。杨氏宗祠中至今还保存着清嘉庆年间潜山知县题写的“四知世族”匾额。据载,东汉年间,杨震迁官途经昌邑(现属山东潍坊),昌邑县令正是其当年举荐的秀才王密,为了感恩,王密深夜给杨震送来十斤金子,杨不收,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人知道”;杨震正色说:“怎么没人知道呢?!天知,神知,你知,我知!”王密只好拿金羞愧地离开,从此杨震所言“四知”之说遂成治家名言,也成了辗转迁徙到天柱山下杨氏一门的家教宗风。
追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期的唐宋时代,这里的廉吏故事,则非张镇周与王安石莫属。
张镇周,唐代舒州人氏(舒州治所皖城,即今潜山县城),武德八年(625年)正月,他从寿州被调往家乡舒州任都督。“为官难过乡情关”,深谙此道的张镇周按故里正月理客之俗,在家中大摆酒宴,召集亲朋酣饮,自己散发箕踞,无拘无束,前后十日,最后还赠送礼金与布匹给众人,挥泪告别时,他声言说:“今天我张镇周还是与旧时一样,与各位欢饮,但从明日起,我便要以舒州都督身份治理地方,君民有别,我们之间就不能因私交而违公了!”从此,张都督执法如山,即使亲戚犯法,照样六亲不认,舒州境内纪肃民安。
这个故事已载入《资治通鉴》与传统蒙学丛书《龙文鞭影》,成为历代儒学教育的经典教材。
无独有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也在这里留下了勤政廉洁的美好口碑。
那是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来到舒州任通判,三年间尽管朝廷有识之士几次推荐他进京参试任职,都被他以种种理由谢绝。王安石安于州县小吏,正是为日后国家改革大计而筹谋。他自带干粮,深入基层,当得知这里有一位民间高人居家不仕、人称“何翁”后,特地不带随从,一人直奔何家,何翁装作埋头捉虱而不予理睬,王安石仍恭敬致意,自己提鱼烧饭,终于感动何翁,成为莫逆之交,这位“舒公”与“何翁”因此而有了一段“有兴提鱼就翁煮”的佳话。在舒之日王安石扑下身子,体察民情政弊,酝酿出一系列的改革之策,为日后变法打下了思想基础。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时至改革开放新时代,勤廉兼优的共产党员形象更是大放异彩!世纪之交被安庆市委追授为“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的黄光亮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秋风中的思念》一文生动地描述了这样一段动人故事:
“九里十三冲,有手无处伸,砂土不长苗,何时拔穷根。”流传于查冲村的这首民谣足以见出黄光亮家乡的贫穷面貌。38岁的黄光亮以二等乙级伤残军人身份返乡,被推上了村支书的岗位。为改变落后状况,他琢磨出“靠山吃山,造花果山,走生态多经加旅游”的路子。当黄光亮英年早逝时,人们在挽幛上写道:
勤政为民,靡日有暇;
两袖清风,民心所系。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代又一代的清廉勤政故事正是我们拒腐防变的宝贵精神财富,应如天柱山主峰顶天立地那样,共产党人在荣誉面前不争功,利益面前不计较,正直坦然,拥抱那气朗风清的世界!
(作者郝祥胜单位:安徽省潜山县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