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谁家新燕啄春泥

明·沈周 《魏园雅集》图(局部)

修禊是古老风俗。殷周以来,巫觋的遗风仍有留传,禊即其一。汉代应劭在其《风俗通义》中把禊列为祀典,且说:“禊,洁也。”春日万物生长蠢动易生疾病时于水上洗濯防病疗病。据《周礼·春官》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俗。”修禊之事在汉代已固定成消灾祈福的仪式。据《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到了晋代,此俗才有改观。据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载:“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从此,修禊的迷信色彩逐渐淡泊,成为文人雅士煮酒吟诗的盛会。

回溯虹桥修禊,站在桥头对客挥毫第一人是王士祯。

王士祯(1634-1711年),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曾以其大雅之才,独领风骚达半个世纪之久,被诗家奉为“一代正宗”。

顺治十六年(1659年)任扬州府掌握刑法的推官。在扬任职五年,颇有政声。他是清初诗坛的一位明星式的人物,十五岁便有个人诗集《落笺堂初编》问世。同时,他还是一个资深的修禊“专家”。来扬州之前,他曾在济南大明湖畔就组织过一次规模宏大的诗会,一时轰动大江南北。来到扬州怎能甘于寂寞。当时扬州正由残破开始走向繁荣,各地文人纷纷来到扬州。王士祯爱结交文朋诗友。“江左三大家”之一吴伟业说:“贻上在扬州,昼了公事,夜接词人。”“明季四公子”之一冒辟疆说:“渔洋文章结纳遍天下,客之访平山堂、唐昌观者,日以接踵。渔洋诗酒流连,曲尽款洽,客相对永日,亦终不忍干以私。”(参见李斗《扬州画舫录》)

康熙元年(1662年)春天,王士祯邀约杜濬、张养重、邱象随、陈允衡、陈维崧诸多名士参与虹桥修禊。王士祯率先写了一首调寄《浣溪沙》词:

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

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

康熙三年(1664年)春天,王士祯第二次主持修禊于虹桥。参加的有张纲、林古渡、孙枝蔚、程邃、孙默、许承宣、许承家等文人。这次是写诗,题为《冶春词》。王士祯一口气作了二十首《冶春绝句》,其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是:

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

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与会文人无不和韵作诗,一时传为佳话。唱和的诗人比第一次还多。宗元鼎有诗记录了当时的盛况:

休从白傅歌杨柳,莫遗刘郎唱竹枝。

五日东风十日雨,江楼齐唱冶春词。

“冶春”、“绿杨城郭”这两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就是清初名士王士祯邀约众多文人在虹桥修禊时留下的。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随园诗话》所载为东堂),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三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与洪升并称“南洪北孔”。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南巡返京经曲阜祭孔时,孔尚任被召讲经,受到康熙垂青,破格授予国子监博士。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孔尚任进京,累迁户部主事,工部员外郎。七月,孔尚任以国子监博士的身份随工部左侍郎孙在丰来扬州治河。

除了广交文友,孔尚任在扬州期间喜欢郊游,常去的地方自然是虹桥,有《红桥》诗为证:

红桥一曲绿溪村,新旧垂杨六代存。

酒旆时摇看竹路,画船多系种花门。

曾逢粉黛当筵醉,未许笙歌避吏尊。

可惜同游无小杜,扑襟丝雨乍消魂。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三月三日,孔尚任“赴诸君之招”,参与虹桥修禊,“大会群贤”(孔尚任《湖海集·红桥修禊序》)。他在《红桥修禊序》写道:“康熙戊辰春,扬州多雪雨,游人罕出。至三月三日,天始明媚,士女祓禊者,咸泛舟红桥,桥下之水若不胜载焉。予时赴诸君之招,往来逐队。看两陌之芳草桃柳,新鲜弄色,禽鱼蜂蝶,亦有畅遂自得之意。乃知天气之晴雨,百物之舒郁系焉。”这次红桥修禊,孔尚任有《三月三日泛舟红桥修禊》诗:

杨柳江城日未曛,兰亭禊事共诸君。

酒家只傍桥红处,诗舫偏迎袖翠群。

久客消磨春冉冉,佳辰引逗泪纷纷。

扑衣十里浓花气,不借笙歌也易醺。

据记载,这次修禊事,参加的名士有二十四人,籍属八省,故而孔尚任称这次聚会为“八省之会”。所写有对美好春景的留恋,也有对盛世的歌颂。

卢见曾(1690-1768年),字澹园,又字抱孙,号雅雨,又号道悦子,山东德州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历官洪雅知县、滦州知州、永平知府、长芦、两淮盐运使。性度高廓,不拘小节,形貌矮瘦,人称“矮卢”。学诗于王渔洋,有诗名,爱才好客,四方名士咸集,流连唱和,一时称为海内宗匠。

卢见曾初到扬州任两淮盐运使便“筑苏亭于使署,日与诗人相酹咏,一时文宴盛于江南”(李斗《扬州画舫录》)。卢见曾因提倡风雅而声名鹊起,许多文士趋之若鹜,加之经常宴集文士,使其成为江南文坛的盟主,而两次虹桥修禊为其赢得了更大的声誉。

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三日,两淮盐运使卢见曾首次主持虹桥修禊,袁枚、郑板桥、金农等二十多位名士参加修禊和韵。王昶客居卢见曾使署时就参加过这样的雅集,其诗集中有《卢运使雅雨见曾招同张补山庚、陈楞山撰、朱稼翁稻孙、金寿门农、张渔川四科、王载扬藻、沈学子大成、陈授衣章、董曲江元度及惠定宇、江宾谷诸君泛舟红桥,集江氏林亭观荷分得外字三十八韵》描述了修禊的情形:“上客延陈遵,名流偕郭泰”、“设席陈羊腔,行厨出鲈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三日,卢见曾再次发起更大规模的虹桥修禊,郑板桥、金农、汪士慎、李苞、陈撰、厉鹗、罗聘等均参加。卢见曾作四首《红桥修禊》。卢见曾广为征和,和者多达七千人。郑板桥两和其韵,多为溢美之辞,但卢见曾通过虹桥修禊委实确立了当代文坛领袖的地位,时人将其与欧阳修、苏东坡和王士祯相提并论,如董元度《扬州》诗描述并评价了这次修禊盛举:“吴头楚尾名贤聚,卢后王前雅宴同。”袁枚亦有和诗四首,其和诗云:“天子停銮留胜迹,大夫修禊采南风”、“人间此后论明月,未必扬州只二分”、“欧苏当日擅风流,重整骚坛五百秋”、“凭公好取芜城赋,画作屏风寄鲍照”。此外,卢见曾还独创出“牙牌二十四景”的文酒游戏,即将当时修建的“北郊二十四景”刻在象牙骨牌上,大家依次摸牌,以所得之景,当场吟诗,不能者则罚酒一杯。这种游戏,很快就风靡大江南北。事后编成诗集三百卷,李葂为之绘《虹桥览胜图》,可谓极一时之盛。

诚然,修禊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雅集。如果说王羲之“兰亭修禊”将修禊注解成了一种人文风流,那么,王士祯、孔尚任和卢见曾等人倡导的“虹桥修禊”则将修禊演绎成了一场文化盛事。虽然修禊之风已经飘逝,但是虹桥下所积淀的人文情愫却如江河之水深深地浸润着后世人文……(张庆秋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