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散文

《易经》中的诗思——感悟传统文化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易经》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象征和智慧源头,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中华民族自古也是充满诗性精神和诗情画意的民族。有人认为“易重理、诗重情”,其实“易中有诗意,诗也有易理”。从文学角度看,易经与《诗经》一道孕育了民族的诗性精神、诗性智慧。

可以说,《易经》奠定了中华古诗词创作的精神底色。乾卦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人认为人道也应像天道那样,奋发有为、生生不息。这种“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易学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士人诗词创作和诗词审美。诗仙李白曾写道: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首诗气势宏大、想象雄奇,诗人通过对奔流不息的黄河水与自身华发早生的慨叹,隐含世间万物流变不息、岁月白驹过隙的变易之理,折射出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易学思维。

《易经》启示我们拥抱内心的光明。《易经·象辞》在描述“晋卦”时写道:“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表明君子应彰明德行、光明磊落。历代也不乏体现此易理的诗词名句。明代王阳明曾有一首诗《泛海》写道:

险夷原不滞胸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下天风。

相传该诗为王阳明因仗义执言而被宦官刘瑾派人追杀途中所作,但全诗意境开阔、格调潇洒,纵横淡看荣辱、光明磊落之气。为何阳明先生能将“险夷”驱于心外,视危难如“浮云”,其根本还是“此心光明”。这也启示我们今天的国人,要“扶正祛邪”,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间正道、坚持自性光明。

《易经》启迪我们提升修养的境界。从修身立德角度看,《易经》无疑是迈向“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之道的经典指南。历史无数次证明,只有坚持修身立德,才能始终做到: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时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有人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中华诗词所蕴含的易经智慧,是对自然天地的敬畏,是对“万物和谐”的认知,是人与天地为朋、为友、为一的情怀。有一首礼赞《易经》的现代诗写道:

或许,你永远是一个谜,永久的神秘;

龙的图腾可以阐释,古老的甲骨文可以解读,可你的八卦密码却永远需要破译;

你曲径通幽,永无止境,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但我们知道,你永远伫立在智慧的彼岸耐心地等待着造访;

不放弃,你是我们真心的渴望;

永坚持,你是我们恒久的信仰!

也许,从《易经》中萃取哲思,从诗词中品读真谛,“踏一路魏晋之风,披一身盛唐明月”,不失为我们履行使命、感悟生活的一种方式。(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