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中的乡愁
马来西亚的杂志编辑盈月到中国的北方来采风,有天突然给我打电话,让我介绍推荐些能对口味的吃食,说转了半个多月,饮食上有些想家了。我便推荐她去找些药膳菜吃吃。后来,她告诉我,总算解了解馋,有点肉骨茶的味道。
乡愁对每个人来说,都少不了包含着一些舌尖上的记忆,有时甚至能具体到某道菜的味道。对于绝大多数东南亚的华人来说,肉骨茶便是那道菜,那回味无穷的药香肉香,便是漫漶唇齿间的故乡记忆。
肉骨茶,是风靡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特色美食,在我国海南、福建、广东等地也多见。经营肉骨茶的茶室餐厅在东南亚的华人聚集区多如牛毛,肉骨茶还焖在锅中,一股掺着中药味、香料味的扑鼻肉香便迎面而来,有如一双双散发着家乡气味的手,不由分说地就把漂泊已久的同胞拉了进去。
肉骨茶独到的烹饪方法,最初由华人二十世纪初所创,它见证了华人药膳同源的饮食智慧和随遇而安的饮食文化。对于它的起源,最普遍流传的,是由“闯南洋”的华人所创。华人移民来到东南亚,大多从事重体力劳作,加之不适应热带气候多有患风湿病者。于是,当地的中医师便改良了闽南及潮汕一带的饮茶,选用健脾去湿,下寒祛火、强身滋补的当归、枸杞、党参、川芎、肉桂、玉竹、丁香、桂枝、甘草等中药和香料煮来饮用,且因忌讳而将“药”称之为“茶”。后来,有人非常偶然地将猪骨放入“茶”中,没料想竟成了香浓味鲜、别有风味的美食。更有贫穷的华人移民人家从码头、港口捡拾运输中掉下的中药材,并把它与猪骨、猪脚等物炖熬。肉骨茶除了美味可口外,还营养丰富,具有强身健体、抗风湿的功效,所以流传得非常快、非常广,遂有肉骨茶这一既成体系又物美价廉的佳肴。
肉骨茶里没有茶叶成份,它不是一杯杯地卖,而是一碗碗地端。看到有的外国游客进了茶室,狼吞虎咽完老板端上的那碗肉骨药材汤,还要大叫“我的肉骨茶怎么还不来呀!”,我便忍俊不禁要窃笑了。
肉骨茶在发展过程中,对配料配方不断进行调整、改良,使其从最早的社会底层饮食,演变成为家喻户晓的大众美食。肉骨茶已形成新加坡的海南派及马来西亚的福建派两大流派,海南肉骨茶有较重的胡椒味,汤色较清亮;福建肉骨茶则药材味较重,汤色呈酱色。
肉骨茶的烹饪很简单,将装有各种中药、香料的药包与猪肋骨、猪肚、猪腰、猪尾、肉丸、香菇等物,置于锅中慢火熬炖三四个小时便大功告成。舀上一碗肉骨茶,来上一碟酱油、碎红椒和蒜粒配制的蘸料,便可下米饭或油条。佐以油条,更能激发肉骨茶的鲜美,炸得酥脆的油条蘸上汤汁,酥中带脆,有点像吃灌汤小笼包,轻咬一口,便汁液横溢,入口醇厚不腻,口感浓郁饱满。吃一碗肉骨茶,那香味称得上是“绕梁三日而不绝”。吃完肉骨茶,店家再奉送一壶功夫茶,品茗一番,便丝毫没有了酷热天气里大块吃肉的油腻感。
做肉骨茶的茶室、餐馆,始终保持着肉骨茶一般的庶民本色,多为路边摊店,几十平米的店面,数张或十余张餐桌,一般冠名为“某某茶室”、“某记肉骨茶”,店内装修素面朝天,绝无奢华之举,甚至在大热天的东南亚地区也只装有遮阳帘和头顶嗡嗡转着的吊扇,复古的氛围倒是挺配肉骨茶的。哪怕做得再大、再出名,譬如一些名人政要也会光顾的肉骨茶馆子,其店面并不讲究排场,往往让慕名到访的人有些小小的失望。可只要等尝到了肉骨茶,便会觉得不虚此行。
能经久不衰地流行,正是因为肉骨茶不做表面功夫,只专注于在那锅精烹细熬的汤头上下功夫。华人肉骨茶馆多为世代传承的家族老字号,进店一打听,老板们往往会自豪地宣称,家传到今已四五代不等。不同传承的肉骨茶,在口味上、功效上都有不小的差别,因为每家的中药、香料配方都各有擅场,而这些配方都是各家肉骨茶馆的不外传之秘方。
也有人不太喜欢肉骨茶的那股中药味,我却认为中药味正是这款美食的神来之笔。在异国他乡,突然邂逅的中药味,氤氲着的会是能让传统文化的分子霎时唤醒乡愁的味蕾。(李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