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什么在写作
偶然在网上看到有人向写手们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某一天所有的报刊都取消了稿费,你是否还会继续写作?作为业余写手,我觉得这个问题还真值得思量一番。
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在写手众多的今天,一千个作者也许有一千种目的,但“为稻粱谋”者或许还是多数(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此外,当数为了倾诉而写作了,或者说,就是为了精神追求。
写作成为职业,和出版业的繁荣有关。在出版尚未成为文化产业的古代,虽然也有很多作家(包括诗人),但人家都是业余的,平时都在干一份别的正事儿,写文章未必都是冲着稿费来的(在更久远的年代,甚至根本没人为你的文章买单)。屈原是文学史上有名的爱国诗人,可我们并没听过他的作品换了多少稿费。后世文坛,群星闪烁,从扬雄、刘勰到李白、杜甫、柳宗元、苏东坡、辛弃疾,个个都留下了一大堆灿烂的篇章,可他们因此得了多少稿费呢?好像他们并不是靠这个钱过生活。据说韩愈的稿费倒是相对高些,但人家靠的是写墓志铭之类的应用文,而不是他那些不朽的文学作品。像韩愈这种能够换取“润笔费”的文章,都是量身定做的,充其量是文人们利用专业技术捞外快而已,离成为“职业”还差得远。
明清以后,一些文人的稿费或许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是印刷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出版的繁荣),但要想单纯靠写文章致富,估计还是没门。到了近现代,报刊出现了,写稿终于可以成为一门正式职业,于是,自由撰稿人应运而生,而且以此奔小康者也不乏其人。民国时期的职业文人当中就有不少“富人”,张恨水的稿费据说可以让20多口人的大家庭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大文豪鲁迅的稿费也足够他一家人过上宽裕的生活。而在此前,文人们想成为有闲阶层,要么去当官吃财政饭,拿一份不菲的工资;要么置下可观的产业,做个“包租公”什么的。总之,单纯靠文章的话,哪怕写出“花”来了,也难转化成坚强的经济后盾。
所以,过去的大多数写作者,写作是为了倾诉,为了表达,是为兴趣、责任而写。那些年代,文字的“商品化”程度还不高,写作者的出发点显得比较单纯,甚至连著作权的念头都没有起过。最早的文学作品集《诗经》,便是众多无名氏的作品。言为心声,他们吆喝几句,畅快淋漓之后,就满足了。
比较起来,倒是这些出发点不是冲着高额稿费的作品更永久耐用(不管什么年代)。韩愈的情况就不用说了(他那些属于“无偿劳动”的诗文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崇高地位,而那些创收效果很不错的墓志铭,却对他身后的评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你看,中国小说的最高峰《红楼梦》,曹雪芹的写作目的肯定不是赚大钱(如果出于经济目的,老曹早就改行干别的去了。事实上,对在世时的曹雪芹来说,写《红楼梦》完全是桩亏本买卖)。生活真会开玩笑,自身潦倒、连买碗稀饭都可能要“按揭”的曹雪芹,身后却为一大批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他做梦也没想过:研究《红楼梦》居然可以成为一门职业)。与此相类似的,还有“短篇王”蒲松龄等。如果他们的功利思想重些,写出的会是这等作品吗?看来,后人还得感谢那时没有出台“稿费制度”呢——开个玩笑。
文学的生命是绵长的。尽管现代经济方式对文学产生了巨大冲击,尽管互联网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但写作仍将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萌芽》杂志社主编赵长天说:“文学是人学。最好的文学本质上是业余的,这才是完全自由的文学。同时,每个人都应该有文学修养,这样人们对于人性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刻、丰富和通达。”从网络时代的“博客现象”也可以看出,随着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写作也是一件逐渐普及的事,网络铲除了“发表”的门槛,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写作,相当一部分在网上写博客的人,就不是为钱而写。所以,我相信,在“业余写作”正在成为主流的今天,就算没有稿费,这世上还是会有许许多多的人继承古人的遗风,继续心甘情愿地“白干”(当然也有一些人会因此“封笔”),尽管他们的目的各不相同。毕竟,并非所有的生活内容都要和经济挂钩。(李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