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何香凝的咏梅诗

到过广东南雄梅岭的游客也许知道,在梅关古道南坡的“半山亭”旁,安放着一块勒石,上面镌刻着何香凝的一首《咏梅》诗:“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其实,北伐战争时期,何香凝先后两过梅关,在梅岭留下了两首“咏梅”诗。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国民政府决定迁都武汉。随后,国民政府派宋庆龄、何香凝等人组成前线考察慰问团。11月21日,他们从广东南雄向江西大余进发。下午4时许,何香凝一行登上梅岭,他们站在梅关关口,只见岭南岭北梅树众多,好一片怡人景象。初绽的梅花让何香凝想到北伐战争的艰难曲折和革命志士坚定的革命精神,便吟诗一首,题为《咏梅》。此诗既出,如歌如泣,使在场的人备受感动。

半个月后的12月7日,何香凝与于右任、张静江等人再度北上。他们一行乘火车离开广州,至韶关后乘船抵达南雄,再换轿子翻越梅岭。进大余县时,正值冬日,梅岭为大雪覆盖,只有红白的梅花盛开,美丽的景色深深吸引了何香凝,以致她在岭下等船时又独自返回梅岭观赏。梅花傲立雪中,悄然开放,何香凝感慨无限,赋诗一首《重游大庾岭》:“十月重观岭上梅,黄花笑雪傲霜开。梅兰菊竹同时会,羡煞庾山独占魁。”表达了自己相信革命终有一天要胜利的信念。

“先开早具冲天志,后放犹存傲雪心。”何香凝喜爱梅花,更崇尚梅花的品格。她矢志不移的革命精神不就是梅花品格的象征么?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何香凝为国民革命被断送愤慨不已。当时,她支持共产党武力反抗蒋介石等人的血腥屠杀。不久,她决定辞去国民党内一切职务,与反动派彻底决裂。此后,她辗转南洋和欧洲,把满腔义愤寄托于丹青之中,过着卖画度日的清贫生活,直至“九·一八”事件发生。

一片丹心向阳开。一颗红心向党的何香凝,晚年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冲天志”。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为国家、为民族、为大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肖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