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散文

街树如诗


李海波 摄

潮阳古邑,东有山脉,南有海湾,护城河道穿越而过,石桥跨河横岸而陈,桥下流水涓涓。倚楼而望,东面群峰似浪,拥翠环抱,南面烟水苍茫,眼前新楼林立。古邑依山傍水,集奇山、碧水、古木、古桥于一体,没有都市的豪华富丽,名胜的莺歌燕语,却有街树苍茏,如诗如画的景致。

唐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韩愈从府城乘舟在潮阳新兴乡后溪渡登岸。一登岸,韩愈就被这苍山碧水、木棉簇簇的南国风光所打动,谓县令史虚己曰:“此地形胜,当为邑地。”史县令笑吟吟迎接这位盛唐文豪,连声称妙,复又带韩愈在新兴乡内各地游览,海风扑面,涛声漪韵,木棉树下,水井之边,妇女捣衣洗菜,笑声阵阵。韩公说,滨海胜地,无树不城,虽有木棉,尚欠不足。史县令会意,当县治从临昆山迁移至此之后,年年植树造林,古邑遂成绿荫之城。

古邑的街树,除木棉树外,又增添了樟树、芒果、椰树、金凤、榕树等诸多树种,树虽没有梧桐的多姿,没有古柏的伟岸,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资格最“老”的木棉树,树干笔直,枝繁叶茂,仲春时节,木棉花开,艳红的花朵像一片片落霞,把大街小巷染成一幅艳丽夺目的画卷。街树的另一景致是芒果树,果树在以往是被富有人家或寺庙栽种在庭院里的,大街小巷很难看到,近些年来,随着旧城改造,街道拓宽,芒果树成了大街小巷的绿色使者,芒果英姿挺拔,树荫宽大,四季常青,人们闲庭信步于芒果树下,十分怡然恬静,平添宁静致远之意境。芒果开花时节,淡淡花香沁人肺腑,清晨安坐街边河边石椅,树顶露珠点滴而下,树虽无语,露珠无声,但却让人感到其优雅与古朴,有一番别样的情景和韵味。樟树在古邑街树中,过去是“少数民族”,现在阵容不断壮大。樟树“志存高远”,当树苗栽下成活之后,是努力向上生长,不消几年,便长成参天大树;有顽强的生命力,风霜不摧,不离不弃,挺拔秀美。但不管木棉树、芒果树,还是樟树,这些排列在古邑大街的“绿色朋友”,都把马路呵护在怀,为人们遮风雨挡烈日,令人感到柔情无比。这些树,具有崇高的品格,是古老深厚的祖国山河和自强不息的华夏民族祖祖辈辈的精神与灵性所化,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岸、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的树。

夜晚的街树下,冬暖夏凉,是人们散步谈心的长廊,而节日的夜晚,街树更独显绰约风姿,夕阳傍山,装扮在街树身上的小电珠,五彩缤纷,挂在街树上的灯笼,色调各异,大街、小河、人流,还有锣鼓声的雄浑,弦乐声的悠扬,潮曲声的委婉,意趣盎然,在街树上下回荡,一道古邑故乡独特的景观便烙印在海内外乡人的记忆深处。入夜,安宁、静谧的护城河畔,绿树映烛光,十里绿树似繁星点点,在碧波之上变幻着七彩璀璨,如梦如幻,百盏、千盏的树灯,千棵、万棵的街树,一处处释放了春的讯息,迎来的将是花团锦簇的古邑春天。

街树是古邑人心中的故乡灵物,古往今来,文人学者或望树高歌,或树下兴叹,写出了传诵千古的诗章。明代学者赵相,这位不愿为官的文人,远离官场应酬的世俗,远离利益纷争的宦海,每天行吟于街树之下,在青石小巷里轻轻的步履声中,吟诗一百余首,留下“万点风前榕子落,数声雨后勃姑鸣”的佳句。清潮州知府、江宁人林杭学,莅潮阳时,流连于古街树之下,对此赞不绝口:“潮阳江宁,远隔云天,景色虽异,树景独妍。”此时,他将潮阳与江宁相比,将滨海古邑与故乡名城并列。在《和吴制府韵》一诗中吟道:“翰墨开山色,车骑染涧香。百年逢此日,人吏庆潮阳。”刚直不阿的他,其闲云野鹤风流自赏的超然洒脱一览无余。

千百年来,中国人有“落叶归根”的夙愿,纵然去国万里,老来的时候,也渴望看看故乡的人,故乡的水,故乡的树。乡人郭成,解放战争时期,曾在北山打游击,在古邑大榕树下伏击国民党警察,后随部队北上,在常州市离休。上世纪90年代初,年逾古稀的老人千里迢迢来到潮阳,寻觅半个世纪前的那棵古榕树,并采回几片树叶,带回常州,给儿孙作纪念。当夜,郭成就住宿在大榕树下的朋友家中,傍晚,天下小雨,雨打树叶沙沙作响,老人家说:“我仿佛回到了烽火硝烟的岁月。”

古邑人爱街树,更爱管树人。管树人的身影,在街树下,在公园里,在广场上,都和树结下不解之缘,或浇水,或剪纸,或除草喷药,既是树的儿子,也是树的医生。而人们记忆最深的是管树人清晨的水车声,这水车声给人们带来温暖和感动,凝聚着恒远的人树之情,渗透着人们对生态和谐的呐喊和渴望。那终日辛勤的管树人,带着岁月的风尘,无怨无悔,他们坚守的可能就是一段马路,一条林道,一条大路,他们干的是平凡的事业,但他们的工作却润物无声地影响整座城邑的容颜,也像月光一样,洒在人们心灵的湖面上。

古邑街树,不仅仅是树,更是一首优美和谐的史诗,是人的朋友和榜样。因为人们眼中有绿色,心中有诗意,亲近大自然,是一种物质难以比拟的享受。人生如树,荣华富贵如枝叶,狂风暴雨一来,纷纷落地,不知所终。人的本质,应像那刚直向上的树干,风雨摇落了它的琴弦,奏不出一曲行云流水的妙音,却依然淡定从容,不久又新芽吐绿,生机勃勃。人生如此,足矣!(郭亨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