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清官来裕恂

    来裕恂(1873-1962),字雨生,号匏园,浙江萧山人。他本一介穷儒,少时攻读经史诸子,能写一手好诗文,后受新思潮影响,典衣举债,东渡日本求学。学成回国后,1911年出任萧山劝学所所长。民国初年,来裕恂历任萧山、绍兴、开化、余杭等县教育或民政科长。他曾因不满官场恶习,愤而辞官,在杭州、萧山等地从事教育工作。抗战时期,他拒任伪职,居乡设馆教书。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并担任过萧山县人大代表。

    1927年6月,由时任浙江省民政厅厅长马叙伦征荐,来裕恂出任绍兴县长。当时来裕恂到县府报到,根据惯例,庶务科长要为他做寿,这本是向地方上绅商打抽丰的设辞,不曾想他却以生日已过的实话相拒,使经办人落个没趣,下属们也因此对他多有抱怨。

    不过,来裕恂并不在意,他当官,只干事,不求财。后来有一个叫周德垣的人写了篇《来公雨生传》,记载了他在绍兴县长任内的政绩,简单说来也有以下几点:一是革除了征税上的舞弊,让商人免受盘剥之苦;二是为失业者办了个贫民习艺所,使他们都能掌握一门手艺,有吃饭的本钱;三是兴修水利,让县民免受洪涝之苦;四是要求街道两旁的商铺不得占道经营,从而便利了出行;五是为囚犯送衣、送扇、送痧药,并且亲自到狱中讲佛经,使囚徒悔改,重新做人;六是办好小学,设置师范学校,提倡乡间办学,使人学有所教。其他各项公益事业,来县长也是尽其所能,捐俸维持,所以当时绍兴上下对来县长有口皆碑。

    但身处乱世,来裕恂也身不由己。特别是当时军阀频繁过境,向县政府索要“军饷”,县府实在无力支会,县署职员便建议来县长,让商会出面敛取钱财,如此既可以支付“军饷”,也可以留些经费,作为县府的日常开支。但来县长坚决不同意,怎么能够无缘无故伸手向下摊派、敛钱呢?

    既不能向下要,又不能不上交,为了支付“军饷”,来县长只好把自己历年的工薪、稿费等私储拿出来应付局面。当然,来裕恂收入本不丰厚,生活也是清贫,即便把自己历年积蓄都拿出来,也是捉襟见肘,来裕恂最终不得不挂冠而去。至此,做了六个月县官的来裕恂只落得两袖清风、僚属讪笑。

    卸任前,照例要清算交代,就像现在的官员在转岗前要经历一个审计的程序。清算的结果是,来县长不仅工资全无,还欠了三千六百一十三元六角八厘三分。可怜来裕恂此时手头已经没有什么积蓄,只好把半生积攒买来的沙地七亩、民田四亩和一间半房屋全部卖掉,清偿了欠款。

    抗战时,来裕恂住在家乡萧山,儿孙的供养金难敷他的生活,但他仍拒绝敌伪方面的多次利诱,宁肯在家祠中教蒙童来补贴生活。抗战胜利后,他担任县志馆的编纂,一心想倾其所学,为家乡写一部好志,终因当时经费紧张,机构形同虚设,编纂工作难以进行。来裕恂虽生活困窘,而壮志不衰,无力买纸,乃用杭州老字号烟店“宓大昌”的包皮丝烟纸的反面写志,独力完成了一部15卷70余万字的《萧山县志稿》,墨笔手写,成为萧山最后一部民国志,这部手稿如今存浙江省图书馆,并于1991年公开出版。

    来裕恂是位正直的饱学之士,他不善于媚世悦人,而是硁硁自守走自己平凡的人生路,却为儿孙们留下一份清白家声的无形资产和对乡邦的默默奉献。来裕恂长孙、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是被学界誉为“纵横三学”的著名历史学者。来教授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1994年冬,我回绍兴时,市志办负责人热忱接待我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祖父的令名。没有想到,年登古稀的我还可承受祖父的余荫。谁说清官不可为!”(沈娣 陈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