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诚意
“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浙江绍兴蕺山书院(前身为证人书院)门口左右山墙上“慎独、诚意”二词,历经500多年仍振聋发聩。古时的思想家们认为,要想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的思想品质,就必须有艰苦的、细致的、长期的努力,这种不懈的努力,就叫做功夫。
“慎独、诚意”是明代儒学大师刘宗周的学说宗旨。刘宗周(1578-1645年),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朝末年著名理学家。蕺山书院是明末清初以刘宗周为倡导的蕺山学派的主要活动阵地,蕺山学派亦被后人誉为“千秋正学”。他说:慎独是学问的第一义。言慎独而身、心、意、知、家、厕、天下一齐俱到。他提出的“慎独”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士风,以期通过内省的功夫,收拾人心,使人人向善,跻于道德之域,以解救“世道之祸”。
“慎独”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儒家发展为具有国粹特色的自我修养方法。“慎”即小心谨慎,“独”即独处,意为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中个人品行的操守。慎独是达到诚意的必由之路。刘宗周说:意者,心之所以为心也。止言心,则心只是径寸虚体耳,著个意字,方见下了定盘针,有子午可指。心之主宰日意,故意为心本。不是以意生心故曰本,犹身里言心,心为身本也。
刘宗周希望通过对内在超越的道德本体的探求,找到一个现实道德实践的理论基础,然后再向外展开,去寻求这种超验本体的实现方式,达到本体与功夫的合一,由诚意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当时慕名前来求学的,有清代史学开山之祖黄宗羲、著名戏曲理论家祁彪佳、绘画大师陈洪绶、思想家陈确等一代名士。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赞道:“江浙名人大半出于门下!”蕺山书院曾被改为山阴县学堂,期间,徐锡麟在此教过书,范文澜、陈建功、许钦文等先后在此就读。
从“慎独”之功夫达到“诚意”之境界,刘宗周认为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步骤,即知过、记过、讼过和改过。 知过,即要能够知道自己有过,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记过,即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过错,认真地、一丝不苟地记载下来。讼过就是要对自己的过错,主动地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批判,以达到能够改正自己错误的目的。改过才是“慎独”的最重要的目的,也是“慎独”的功夫中最值得重视的一种功夫。
在明朝末年腐败的社会政治环境中,物欲横流,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扭曲。而刘宗周的行为可以说是唤醒人的良知,特别是对当时的官场有很大的震撼力。刘宗周指出吏道与官德是密切相关,德的内在就是“诚意”,只要各级官吏做到“廉善”、“廉能”、“廉辩”、“廉法”、“廉正”、“廉敬”,就能构建良好的吏治环境。
由此可见,慎独诚意无论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来说,还是对于治国理政来说是何等的重要。思及今日,在我们全面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慎独诚意将成为提升党员干部道德情操的法宝之一,也是牢记入党誓言,慎终如始的有用滋养。(潘国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