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往来风清气正间


合肥包公祠

相传北宋包拯六十大寿时,朝廷念他德高望重,劳苦功高,要给他做寿。包拯推辞不过,只好从命。但他决定,寿礼一律拒收。他命儿子包贵及王朝站在衙门口拒礼。可谁知道,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朝廷派来送礼的六官司礼太监。这下可难住了包贵,朝廷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贵让王朝把诗拿给包拯展视。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六官司礼太监看罢,带着礼物和那张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一个德高望重的名臣,在过生日时,别人送点礼品本无可厚非,然而包拯想到的是此例一开,会助长送礼收礼之风,于是铁面丹心,拒礼于门外。这种“拒礼为开廉洁风”的精神何等可贵!

古代许多廉洁官吏,采取很多方法拒礼,比如,题文自勉,心中自拒;先声夺人,明牌告示;晓之道义,当场拒绝;薄受厚馈,婉然相拒;援引案例,借以示人;公之于众,以儆效尤。明朝永乐年间,监察御史吴讷奉命赴地方巡视,返京途中,地方派人追送百两黄金。吴讷不启封,挥毫在礼盒上题诗回绝。诗曰:“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言下之意,即使你勉强塞给我了,到前边我也要扔掉,绝不会收受带回。持金者无奈,悻悻而返。

共产党人更是把拒礼纳入制度规定。1949年3月,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作出六条规定,其中有一条“不送礼”。60多年来,共产党人认真遵守这一规定。江苏淮安周恩来故居中,陈列着1961年1月16日周恩来指示办公室同志写给淮安县委的一封拒礼信:“你县送给周总理和邓大姐的藕粉、莲子、馓子、工艺品以及针织品都已收到了。你们对周总理的热爱和关怀,他们是知道的,但是周总理和邓大姐认为,在中央三令五申不准送礼的情况下,你们还这样做是不对的。现在总理和邓大姐从他们的薪金中拿出一百元寄给你们,作为偿付藕粉、莲子、馓子、工艺品的价款,其他的一些针织品等以后有便人带给你们。总理并指示将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的通知寄给你们一份,请仔细研究,并望严格执行。”当代共产党员牛玉儒约法三章,其中一章“不准收礼”。倘是送礼的,家人劝其把礼品拿走,有事到办公室说。

现今,送礼这种传统文化在某些人那里却成了利益勾兑的手段。有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主动出击送礼,抓住春节拜年、老人祝寿、子女上学、红白喜事等机会频繁送礼,目的就是通过今天的“感情投资”达到明天的“利益产出”。个别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收礼、索礼,每逢婚丧嫁娶、乔迁新居、生病住院等时机都大肆收礼。这类的送礼和收礼,背后往往伴随权钱交易,是一种礼品形式的贿赂。

以贿赂为目的送礼、收礼,是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党员干部的毒素。有一名落马贪官在忏悔书中写道:“有个搞房地产的所谓朋友逢年过节都送些小礼品来,我虽然有所警觉,但没下决心拒礼。由于收惯了小礼, 以致后来他送金钱、财物等大礼时,我也没有思想包袱了。我就是由收小礼开始到收大礼,‘温水煮青蛙’式地走上犯罪路。”

利益勾兑式的送礼收礼是党纪所不容的,为何还屡禁不止呢?究其原因,官员的贪欲作祟,见利就得;收礼者心存侥幸,以为自己的行为不会被人所知,可以蒙混过关;还有的错误认为,送礼收礼是人情往来,礼值很小,影响不大;更有甚者,认为送礼收礼的人多,纪不责众,处分较轻。

送礼是表达心意的一种形式,重在情谊,重在诚意,重在心意。礼不在多,达意则灵;礼不在重,传情则行。有道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礼轻情意重才是赠品诉求的重心。正当的礼尚往来不在反对之内,反对的是以贿赂为目的的送礼收礼。只有制止送礼收礼不正之风,才能让送礼收礼回归本意。

要筑牢防线。抵制送礼收礼歪风要靠自律,拒礼必须以心去拒。清朝雍正年间,有位清官叶存仁为官30多年,两袖清风,从未收取过任何礼品。有一次,他离任升迁时,僚属们派船送行,但船只却迟迟不启程。直到夜半时,才见一叶小舟划来。原来,僚属们为他带来了馈赠礼品,为避人耳目,特意在深夜送来。他们想,叶存仁向来严以律己,从不收礼,但在夜深人静的离别之时送礼,神不知鬼不觉,必定能收下。叶存仁见此情景,挥笔题写一首拒礼诗:“月白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叶存仁把礼物退回后,轻舟简从,飘然而去。党员干部在思想和行动上要筑牢拒礼防线,面对各种各样的丰厚礼品,始终保持“风吹云动星不动,水涨船高岸不移”的心态,对不该收的礼坚决不收,尤其是对那些为谋取个人私利而送礼的,坚决拒之门外。

要把握尺度。毛泽东和宋庆龄常有往来,互赠礼物,互祝康吉。1957年冬,毛泽东派人给宋庆龄送去一些山东大白菜,宋庆龄非常高兴,并复信致谢。宋庆龄对毛泽东也很敬重,她知道毛泽东平时有躺靠床栏办公的习惯,便特制了一个又大又软的靠枕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和宋庆龄之间互赠礼物有着严格的原则和尺度。他们相互送礼纯粹是出于一份真诚的、难能可贵的友谊。毛泽东和宋庆龄这种送礼原则和尺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要坚持原则。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对送礼的是“来者必拒”,哪怕礼物再轻也不收;即使收礼,也是礼节性地收一点。某年秋天,某军区的两位同志来到陈云的住所,向他汇报军事演习的情况并带来当地产的两盒葡萄。汇报完工作时,陈云让他们把葡萄拎走。两位军人解释说:“这值不了几个钱,不是送礼,只是让您尝尝。”陈云接受了他们的心意:“我吃10颗,叫‘十全十美’,剩下的你们带回去。”这样的高风亮节令人感佩。礼者,风清气正之表征也,对那些怀有不可告人目的的送礼者,坚决拒之门外,扎紧篱笆。(范仁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