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容闳眼中的曾国藩


清·樊圻《牡丹图》(局部)

 

曾国藩是一个特殊而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的儒学思想又很正统,善于观人用贤,治军得法,治家有方,讲究修身养性;他的一生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他的那些家书、用兵奏折及政论文稿,也值得看一看。

清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后来成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1828-1912年)到安庆拜见曾国藩,他在《自传》中给我们留下难得的“曾氏画像”:

“他身高五英尺八九寸,体格魁伟健壮,肢体匀称协调;他方肩宽胸,头大而对称,额宽且高;其眼睑成三角形状,双目平如直线……浓密的连鬓长髯直垂下来,披覆在宽阔的胸前,使他威严的外貌更增添几分尊贵。他的眼睛为淡褐色,双眼虽然不大,但目光炯炯,锐利逼人。他口宽唇薄,显示出他是一个意志坚强、果敢明决和有崇高目标的人。”

自限权力

“七八个省的财政收入全由他自行处理,这些省份的行政大权和地方官员的晋升任免,也全由他控制。权力之大,几若王权。所以不夸张地说,曾国藩是当时中国真正的最有权威最具实力的人。然而,合乎他内在的崇高品质,从未听说过他滥用置于他手掌中的几乎是无限的权力,也从未听说过他乘机利用他支配的巨大财富使自己富裕起来,或肥其家庭、亲戚和朋友。”(《容闳自传》)他有“无限权力”,却又能“自限权力”,真“用权”之典范也。

清廉自守

他秉持“不要钱,不怕死”之为官宗旨,认定“做官以不爱钱为本”,从不把任何一笔公款装入私人腰包。两江总督任下,居“天下第一肥缺”,饭则一荤,人称“一品宰相”;穿则土布,家人所织,应付场面之一件青缎马褂,至死如新;住则“未尝置屋一廛,增田一区”;用则“室中惟木榻一,竹床一,竹枕二,此外一二衣箱,无他物也”。身后只给后人留下三十余万卷藏书及规模巨大之藏书楼。他自始至终“不要钱”,“不爱钱”,在任何官场,均是“奇迹”。

“曾国藩身后萧条,他在自己的政绩簿上没有留下污点,而留下了受人崇敬的品格和为世人颂扬的正直、爱国、廉洁的美名。”(《容闳自传)

为官勤政

他认定居官当“以勤为本”,倡导“五勤”,“总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劳作。任直隶总督头八个月,审结旧案12074宗,新案28121宗,凡40195宗,平均每月审结新旧案5024宗,平均每日167宗,这是何等的工作量!任直隶总督仅一年半,呈上奏折284件,平均每日0.5件以上,这又是何等的工作量!一生亲自批阅公文,日记每天不辍,直到去世之日,这又是何等的工作量!“但当守一勤字,以终吾身而已”,他这样说,也这样做。

一生奋斗

“他无疑是他同龄中以及他那个时代最为卓越的人物之一,作为一名最高军事将领,他是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他凭着不屈不挠的顽强毅力,从具有高级学术成就的翰林,升为进攻太平军的清军最高统帅。”(《容闳自传》)中华特有之“社会流动”机制,保证了曾氏型“个人奋斗”故事,不断在中土上演,成为人类“社会史”、“政治史”上之一道奇观。

我们重读曾氏之故事,就因为他的立德、立功、立言,“超过同时代的人”,“正如高耸于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其峰巅为无穷尽的皑皑白雪覆盖着,在纯净洁白和宁静无扰的环抱中,永远那样地泰然安谧。”(《容闳自传》)(张耀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