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散文

老家的炊烟

离开故乡三十多年了,却时常回想起在皖南泾县老家的炊烟。老家的炊烟是宁静的、古朴的、温馨的。在长长的岁月中,我对老家屋顶上袅袅升起的炊烟始终保持着深深的眷恋。

我珍藏着一张泛黄的全家福照片,那是上世纪80年代我家唯一的一张合影。那年我从军校毕业回家探亲,带了相机,热心的邻居给我全家照了这张合影。当时,母亲正在做饭,在我们兄妹的强烈要求下母亲简单地梳理了一下,全家分两排站齐,背景是老屋和老屋上飘飘悠悠的炊烟。随着“咔嚓”一声,母亲纯朴而慈祥的笑脸连同她日日相伴的炊烟,定格在瞬间的记忆中。我每次翻开相册,都会沉浸在回忆和怀念之中。

母亲从未出过远门,炉灶成了母亲的人生舞台,而炊烟是母亲艰辛劳作主题的道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就这样任劳任怨地坐在炉灶前的小板凳上,娴静而忙碌。

母亲承担双份的劳累,在炎热的田地里挥镰收割,尔后匆匆提前回家做饭,炊烟的消息为我们传递着歇息返归的信号。我们四兄妹徜徉在母亲的炊烟中成长。上小学时,学校离家有七里多路,中午吃些从家中带来的红薯、冷饭,放学后就希望能早点到家。每当饥肠辘辘之时,就想没命地往回跑。到村口远远地看见家里的炊烟升起,心里总是热乎乎的。炊烟成了母亲对儿子无声的呼唤。中学时期,到离家三十多里的县城上学,学校食堂的炊烟也曾吸引着我,可总感觉不如自家的炊烟亲切和温暖。星期天下午,我走在返校的路上,回头遥望母亲送我的情景和老屋上的炊烟,总让我刻骨铭心。

高中毕业后,我应征入伍了,离开母亲和老家的炊烟。出发那天早上,不识字的母亲拉着我的手说:“跟着部队首长比跟着娘有出息。”儿行千里母担忧,一个月后,我收到了母亲做的一双棉鞋,家信中说:“当得知部队驻地在浙江台州,靠近大海,母亲总觉得天气要比老家冷。”她花了好几天时间做了双棉鞋,鞋面鞋里都是灯芯绒布料。我想她肯定是每天干完农活和家务后,晚上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纳鞋底、做鞋帮……只是,她并不知道我在新兵连就配发了棉鞋。想到这里,我禁不住泪流满面。无论是火热的新兵连、还是严肃紧张的军校与艰苦的海岛部队,甚至是转业到地方工作,总能感到老屋顶上飘起的缕缕炊烟伴随着我。

这些年,尽管领略了异乡形形色色炊烟的各种神韵,但对老家炊烟的痴情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加浓厚,总感到老家炊烟是最美的。每次回家探亲,我总要静静地伫立在老家的田间地头,深情地观望令我魂牵梦萦的老屋上的炊烟。

老家的炊烟,常常撩起我积淀已久的情思。这是我记忆中最温馨而美好的一幅图画:夕阳下,袅袅的炊烟笼罩着古朴安静的皖南小村庄,一缕缕炊烟就似母亲的一声声呼唤。一声声唤儿归的声音,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音符,永远留在心中,滋润着我一天天长大。

故乡的炊烟,母亲的炊烟……(吴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