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宰相
宰相,作为古代政治制度中最高行政长官的统称,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至高权力,其尊荣显赫之地位,四海之民莫之能比。然在不同的时期,宰相之官称亦不相同,被誉为“华夏第一相”的管仲,便是以齐国上卿(国相)之身份辅佐齐桓公改革,一举奠定了齐国“春秋第一霸”之地位。
春秋之后,便是七雄并列的战国时期,而纵横家苏秦的出现,使得这段历史无疑有了更为生动的解读。以一人之身兼佩六国相印,单以数字论,苏秦堪称古今宰相第一人了。“脚踏两只船”历来是为人所诟病的,但苏秦的过人之处却在于,他是光明正大地朝秦暮楚,行谋略之事。他在游说秦惠王“连横”不成后,转而改弦更张,又以“合纵论”游说六国,竟然还真是让他成功了,一跃而成为六国之共相,以致“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然所谓“擅泳者必溺于水”,苏秦一生周旋于各国之间,后自燕去齐,因行反间之计,而落得个死无全尸之下场。
秦统一六国后,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即辅佐皇帝、总揽朝政,且使之成为正式官制。秦亡后,汉初沿袭了秦的宰相制度,丞相统率百官,集决策、司法、行政各项大权于一身。西汉初期的丞相萧何,曾跟随太祖刘邦南征北战,“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其功冠众卿之首,有“开国第一侯”之称。刘邦攻破咸阳城后,当诸将皆为秦宫的金帛财物和美人动心之时,唯独他想着将秦丞相御史府中有关国家法令、户籍、地形等图册档案统统收藏起来。正是他的这一远见之举,使得日后楚汉相争之中,为刘邦能够凭借对关塞险要、人情风俗的了解,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然而,刘邦平定天下后,却大肆屠戮功臣,萧何虽高居丞相之位,却亦是如履薄冰,不但不敢有半点集权之动作,甚至不惜自污以求保身。但他卓越的治国才能和政治远见,使得他去世后,继任丞相的曹参“举任无所变更”,一切公务悉照旧章,而天下太平,因此后世亦有“萧规曹随”之说。
相权达到最强盛期,乃是文、景二帝之时。文帝宠臣邓通,因怠慢丞相申屠嘉,而被檄召至丞相府,欲以“大不敬”之罪斩首,邓通大惧之下,磕头告罪以致出血,而丞相却依然怒气不消。后在文帝说情之下,邓通才得以无事。史书记载,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可见其时丞相的权力之大,在皇权面前,亦可分庭抗礼。名相陈平亦是开国功臣之一,因精于奇谋善变,而立下不世功劳。然高祖、吕后在世时,陈平只能唯唯。后来,他联合周勃平定诸吕之乱,匡扶汉室,迎立代王刘恒为文帝,其声威更是达到极点。庶子登位,本就底气不足,何况文帝天性仁厚,面对陈平、周勃这样的元老级功臣,自然十分谦让。
汉武帝刘彻继位以来,为加速中央集权,一边在地方实行推恩令削藩,一边在中央压制相权。他频繁黜杀丞相,且缩短丞相的任期,使之难以坐大结党。汉武帝一生,共任命十三位宰相,然而得到善终的却寥寥无几,故公孙贺被任命为相时,竟吓得不敢受印绶,跪拜不起。但刘彻这个人,可能少年登基,受窦太后压制多年,一旦皇权完全在握,根本就是为所欲为,绝不允许有臣子逆其半分。所以可怜的公孙贺纵使不情愿,亦只能战战兢兢地登上了相位,且最终未能避免被杀之命运。终武帝一朝,只有宰相公孙弘,因任相时年岁已高,且出身低微,故能一直宠信不衰。
东汉时以大司徒、司空、太尉为三公,共掌政事,备位宰相,实权已移至尚书台。譬如有“五卿七相”之称的胡广,有其名而无其实,历事六朝,史称“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却只能奉行中庸之道,唯求自保也。直至东汉末年,曹操罢三公,置丞相,所以世称曹丞相。
中国传统文化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丞相绝对称得上一号反派人物了,虽则他雄才大略,但民间之评价却历来是贬损有加。譬如在京剧演出中,素以脸谱化来体现一个人的忠奸与好坏,而寓意奸诈阴险的水白脸,其代表人物历来公认为曹操,可见世人对曹操的丑化已是不遗余力。同样是以丞相之名,而行天子之实,曹操为天下所诟病,而诸葛亮却不论是生前还是身后,却为世人推崇备至。
诸葛丞相能够大权独揽而天下不忌,主要还是因为名正言顺。后主刘禅是大家公认的无能之辈,而刘备白帝城托孤时,甚至有“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遗言留下。君信臣至此,古今少有也,而诸葛亮亦不负刘备之所托,一生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报了刘备的知遇之恩,前后两篇《出师表》即是其忠心辅佐的最好体现。同时期的孙权亦盛赞他“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可见他忠君之竭诚,才干之出众,已是何等深入人心!
隋、唐时期,以三省长官取代三公,成为宰相。唐初宰相没有文人、武士之限制,房玄龄、杜如晦是文人为相,而李靖是将领出身。武则天执政之后,科举取士成了选拔官吏的主要渠道,而宰相之位置则逐渐为科举进士所把持。唐朝名相辈出,仅贞观年间就有数位,而后世史学家在评价这些名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他辅佐太宗平定天下,并参与玄武门之变,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李世民语)。他的最大特点便是善谋,而另一位宰相杜如晦则处事果断,难得的是,二人才高却不相妒,反而能够同心辅政,故亦有“房谋杜断”之称,此二人堪为后世良相之典范。
到了宋朝,“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但相权较之与汉唐时期,已然差之甚远。宋太祖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之遗诏,且不涉谋逆,刑不上士大夫。然而,恰恰在“开明”的宋朝,将有宰相制度以来,宰相曾独享的礼遇,即“坐而论道”的资格给取消了,更别说汉唐时开国名相甚至有佩剑上殿之殊荣了。陈桥事变后,宋太祖黄袍加身,后周范质、王溥等宰相迫于形势勉强拥立他登基。然他们虽留任宰相,但相权却受到极大之限制,某日议政时,宋太祖更是趁范质、王溥不注意,撤去了宰相的座椅,从此他们只得与百官一样,都是站着与皇帝议事了。此后,终宋一朝,宰相们也都不复享有这种有别于百官的特殊待遇,在皇权面前,只能俯首听命而已。
对读书人而言,宋朝提供了相对开明、宽松的政治环境,所以,这亦是一个名相迭出的朝代。像“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大事不糊涂”的吕端、“澶渊退敌”的寇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主持熙宁变法的王安石,都堪称一代名相。其中人称“拗相公”的王安石,曾两度拜相,虽因主持变法而成为历史争议人物,但其出发点却是为了富国强兵,改善国家积贫积弱之境况。后来新法虽被废,但王安石不畏流俗、心怀天下的改革精神却是值得后世之人敬重、仰望的。
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是明初的胡惟庸,他的结局非常悲惨,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以“谋不轨”之罪诛其九族。此后,太祖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另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作为顾问,并下令后世不许再设丞相。这项举措,在加强了专制皇权的同时,亦标志着在中国施行千年之久的宰相制度正式结束。有明一代,虽成立内阁,亦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并非正式的官僚机构。
相权归于皇权之后,使得万历年间的一位猛人,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且有“大明脊梁”之称的张居正,虽功在社稷,却亦饱受当世之人的攻讦。所谓“在其位谋其政”,然张居正虽位列内阁首辅,但毕竟不曾真正拥有宰相的权力,而他为了改革能够顺利推行,行使的却是相权,亦即是今日之皇权。故他当国十年,所揽之大权,却是万历之大权,故有明一代,又称其为权臣,认为其有窃权、专权之嫌。这也是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说他“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且残害其家人之缘故。然谋深如张居正者,又如何不知自己之尴尬处境,可正因为他心怀天下、有谋国之忠,才明知自己“所处者危地,所理者皇上之事,所代者皇上之言”,哪怕粉身碎骨,亦浑然不顾了。不过,明朝皇帝所吝于给张居正的肯定,由历史予以正名,他不但有“救时宰相”之历史评价,甚至清初有人说: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
春秋之后,便是七雄并列的战国时期,而纵横家苏秦的出现,使得这段历史无疑有了更为生动的解读。以一人之身兼佩六国相印,单以数字论,苏秦堪称古今宰相第一人了。“脚踏两只船”历来是为人所诟病的,但苏秦的过人之处却在于,他是光明正大地朝秦暮楚,行谋略之事。他在游说秦惠王“连横”不成后,转而改弦更张,又以“合纵论”游说六国,竟然还真是让他成功了,一跃而成为六国之共相,以致“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然所谓“擅泳者必溺于水”,苏秦一生周旋于各国之间,后自燕去齐,因行反间之计,而落得个死无全尸之下场。
秦统一六国后,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即辅佐皇帝、总揽朝政,且使之成为正式官制。秦亡后,汉初沿袭了秦的宰相制度,丞相统率百官,集决策、司法、行政各项大权于一身。西汉初期的丞相萧何,曾跟随太祖刘邦南征北战,“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其功冠众卿之首,有“开国第一侯”之称。刘邦攻破咸阳城后,当诸将皆为秦宫的金帛财物和美人动心之时,唯独他想着将秦丞相御史府中有关国家法令、户籍、地形等图册档案统统收藏起来。正是他的这一远见之举,使得日后楚汉相争之中,为刘邦能够凭借对关塞险要、人情风俗的了解,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然而,刘邦平定天下后,却大肆屠戮功臣,萧何虽高居丞相之位,却亦是如履薄冰,不但不敢有半点集权之动作,甚至不惜自污以求保身。但他卓越的治国才能和政治远见,使得他去世后,继任丞相的曹参“举任无所变更”,一切公务悉照旧章,而天下太平,因此后世亦有“萧规曹随”之说。
相权达到最强盛期,乃是文、景二帝之时。文帝宠臣邓通,因怠慢丞相申屠嘉,而被檄召至丞相府,欲以“大不敬”之罪斩首,邓通大惧之下,磕头告罪以致出血,而丞相却依然怒气不消。后在文帝说情之下,邓通才得以无事。史书记载,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可见其时丞相的权力之大,在皇权面前,亦可分庭抗礼。名相陈平亦是开国功臣之一,因精于奇谋善变,而立下不世功劳。然高祖、吕后在世时,陈平只能唯唯。后来,他联合周勃平定诸吕之乱,匡扶汉室,迎立代王刘恒为文帝,其声威更是达到极点。庶子登位,本就底气不足,何况文帝天性仁厚,面对陈平、周勃这样的元老级功臣,自然十分谦让。
汉武帝刘彻继位以来,为加速中央集权,一边在地方实行推恩令削藩,一边在中央压制相权。他频繁黜杀丞相,且缩短丞相的任期,使之难以坐大结党。汉武帝一生,共任命十三位宰相,然而得到善终的却寥寥无几,故公孙贺被任命为相时,竟吓得不敢受印绶,跪拜不起。但刘彻这个人,可能少年登基,受窦太后压制多年,一旦皇权完全在握,根本就是为所欲为,绝不允许有臣子逆其半分。所以可怜的公孙贺纵使不情愿,亦只能战战兢兢地登上了相位,且最终未能避免被杀之命运。终武帝一朝,只有宰相公孙弘,因任相时年岁已高,且出身低微,故能一直宠信不衰。
东汉时以大司徒、司空、太尉为三公,共掌政事,备位宰相,实权已移至尚书台。譬如有“五卿七相”之称的胡广,有其名而无其实,历事六朝,史称“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却只能奉行中庸之道,唯求自保也。直至东汉末年,曹操罢三公,置丞相,所以世称曹丞相。
中国传统文化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丞相绝对称得上一号反派人物了,虽则他雄才大略,但民间之评价却历来是贬损有加。譬如在京剧演出中,素以脸谱化来体现一个人的忠奸与好坏,而寓意奸诈阴险的水白脸,其代表人物历来公认为曹操,可见世人对曹操的丑化已是不遗余力。同样是以丞相之名,而行天子之实,曹操为天下所诟病,而诸葛亮却不论是生前还是身后,却为世人推崇备至。
诸葛丞相能够大权独揽而天下不忌,主要还是因为名正言顺。后主刘禅是大家公认的无能之辈,而刘备白帝城托孤时,甚至有“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遗言留下。君信臣至此,古今少有也,而诸葛亮亦不负刘备之所托,一生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报了刘备的知遇之恩,前后两篇《出师表》即是其忠心辅佐的最好体现。同时期的孙权亦盛赞他“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可见他忠君之竭诚,才干之出众,已是何等深入人心!
隋、唐时期,以三省长官取代三公,成为宰相。唐初宰相没有文人、武士之限制,房玄龄、杜如晦是文人为相,而李靖是将领出身。武则天执政之后,科举取士成了选拔官吏的主要渠道,而宰相之位置则逐渐为科举进士所把持。唐朝名相辈出,仅贞观年间就有数位,而后世史学家在评价这些名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他辅佐太宗平定天下,并参与玄武门之变,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李世民语)。他的最大特点便是善谋,而另一位宰相杜如晦则处事果断,难得的是,二人才高却不相妒,反而能够同心辅政,故亦有“房谋杜断”之称,此二人堪为后世良相之典范。
到了宋朝,“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但相权较之与汉唐时期,已然差之甚远。宋太祖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之遗诏,且不涉谋逆,刑不上士大夫。然而,恰恰在“开明”的宋朝,将有宰相制度以来,宰相曾独享的礼遇,即“坐而论道”的资格给取消了,更别说汉唐时开国名相甚至有佩剑上殿之殊荣了。陈桥事变后,宋太祖黄袍加身,后周范质、王溥等宰相迫于形势勉强拥立他登基。然他们虽留任宰相,但相权却受到极大之限制,某日议政时,宋太祖更是趁范质、王溥不注意,撤去了宰相的座椅,从此他们只得与百官一样,都是站着与皇帝议事了。此后,终宋一朝,宰相们也都不复享有这种有别于百官的特殊待遇,在皇权面前,只能俯首听命而已。
对读书人而言,宋朝提供了相对开明、宽松的政治环境,所以,这亦是一个名相迭出的朝代。像“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大事不糊涂”的吕端、“澶渊退敌”的寇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主持熙宁变法的王安石,都堪称一代名相。其中人称“拗相公”的王安石,曾两度拜相,虽因主持变法而成为历史争议人物,但其出发点却是为了富国强兵,改善国家积贫积弱之境况。后来新法虽被废,但王安石不畏流俗、心怀天下的改革精神却是值得后世之人敬重、仰望的。
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是明初的胡惟庸,他的结局非常悲惨,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以“谋不轨”之罪诛其九族。此后,太祖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另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作为顾问,并下令后世不许再设丞相。这项举措,在加强了专制皇权的同时,亦标志着在中国施行千年之久的宰相制度正式结束。有明一代,虽成立内阁,亦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并非正式的官僚机构。
相权归于皇权之后,使得万历年间的一位猛人,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且有“大明脊梁”之称的张居正,虽功在社稷,却亦饱受当世之人的攻讦。所谓“在其位谋其政”,然张居正虽位列内阁首辅,但毕竟不曾真正拥有宰相的权力,而他为了改革能够顺利推行,行使的却是相权,亦即是今日之皇权。故他当国十年,所揽之大权,却是万历之大权,故有明一代,又称其为权臣,认为其有窃权、专权之嫌。这也是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说他“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且残害其家人之缘故。然谋深如张居正者,又如何不知自己之尴尬处境,可正因为他心怀天下、有谋国之忠,才明知自己“所处者危地,所理者皇上之事,所代者皇上之言”,哪怕粉身碎骨,亦浑然不顾了。不过,明朝皇帝所吝于给张居正的肯定,由历史予以正名,他不但有“救时宰相”之历史评价,甚至清初有人说: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