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接地气”?“地”就是基层,就是群众;“地气”就是基层实情,就是群众的意志和智慧。干部真下基层才能真接地气,才能养静气、降浮气、增才气。干部声名在民间,干部在基层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为更好的服务群众,顺民心、贴民意,眼、耳、脚、手、口这“五官”都要动起来。
用“双脚”践泥土之气。动动脚沾尘土、接地气是下基层的第一步,下基层不是坐着车子转一转、隔着窗户玻璃挥挥手,这样反招百姓厌恶。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作了很好的表率,坐在穷苦百姓炕头拉家常,深入胡同随机访等等,要亲自走一走、亲身转一转,踏上田间地头了解群众所需所盼,走进街头巷尾倾听群众所言所诉,步入困难户家中感受群众所急所困。只有走遍基层的角角落落,踏遍村村巷巷、家家户户,走访调研、了解情况,才能全面了解基层实际状况,掌握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坐在办公室里听听汇报、与几名指定的代表随便聊一聊,做做样子,搞纸上文章,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解决问题自然也是纸上谈兵、隔靴搔痒,结果是百姓接受的不情愿,干部挨累不讨好。
用“慧眼”识群众冷暖。领导干部下基层绝不能随便看一看、望一望、只看花不挑刺,更不能用居高临下的眼光俯视群众。深入基层要善于观察基层、观察群众、观察生活,做到见微知著;要善于洞察矛盾、洞察问题,寻找破解之策,透过现象看本质。把关乎群众冷暖的问题找细、伤害干群感情的事情找全、制约地方发展的问题找准,把其作为领导干部干事情、作决策的依据;集中一切力量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诉求最急迫的问题;对一些不符实际、不合时宜的政策规定、经验做法、帮扶举措等,要及时进行理顺、调整、摒弃。
多“洗耳”听群众心声。“洗耳”是下基层听真话的一项重要工作,听什么,不听什么要有所选择。少听糖衣炮弹、吹嘘拍马之言,多听百姓肺腑之言。恭维之言固然好听,却会麻痹人的神经,使人丧志;群众的话“土的掉渣、粗声大气”,甚至是抱怨话牢骚话,往往折射的都是基层和群众的期待、愿望和心声,都是领导干部该认真听的话,很多暴露出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在这土气的话语间。由于立场不同、角度不同,有的群众的话语不免偏颇出错,领导干部要善于从百姓出错的话语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查出实情、理性分析、客观判断,探求问题症结所在。
用“双手”干惠民实事。解决问题、办实事是广大群众对领导干部下基层的热切期盼,从哪些问题入手、办哪些事情彰显领导干部的为民情怀。“干一寸胜过说一尺”,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勤动手办实事,解决问题才是接地气的根本。干部在基层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和群众同劳作,同劳作不是“作秀”—拉架式、做样子,要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劳动中拉近关系,培养出感情甚至亲情,群众才会减少顾忌、顾虑,说出“掏心窝子的话”,干部才能了解真实情况。二是给群众办实事。干部要树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观念,给群众办实事,解决基层存在的矛盾问题,才是下基层的最终目的,事实清楚,合情合法的当场给予解决,问题复杂的,动手记在本子上,调查清楚后加以解决,既不能耍威风即兴拍板,也不能开“空头支票”拖着不办,更不能只是停留在记几本“民情日记”、写几篇调研文章上,而是要扑下身子,真正沉下去为群众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让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决策在一线落实。
用“苦口”缩短与群众的距离。领导干部要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干部接地气一定要注意自身言行,一方面要带头在基层干群面前说真话、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并鼓励群众说真话,不扣主义的帽子,不拍尖锐话语的板子,鼓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另一方面,干部也要学会“说”话,说百姓听得懂的话,不说大话、不夸海口,谨言慎行,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赖。打官腔、唱高调、摆官气,群众不会喜欢,也拉远了和群众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