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选贤用能 大公无私的尧

中国历史上的圣明之君,首推尧。尧以首开“禅让制”而名垂青史。尧是我国原始氏族社会末期杰出的部落首领。他是帝喾的次子,名放勋,初封唐侯,居陶丘,号称“陶唐氏”。相传尧在位七十年后,禅位舜,又二十八年而逝。

尧治理天下的核心理念是“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即自己以身作则,带领全家和睦,再推广到整个氏族兴旺,部落强大,乃至天下太平。这正是后世中国人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渊源。

尧制定法度,禁止欺诈;设置谏鼓,让平民都能对国家大事发表意见;树立谤木,鼓励百姓批评为政者的过失。他曾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有一个人挨饿,就是我饿了他;如果有一个人受冻,就是我冻了他;如果有一个人获罪,就是我害了他。”尧正是用这种民本思想,无微不至地关心百姓,受到他们的拥戴。他又大力提倡以道德治国,使天下百姓都和睦相处,使天下万国(部落)亲如一家。

尧坚持以“利天下”为标准选择继承人,而并不顾及父子私情。他因此开创了上古时代“禅让制”的先河。经百官举荐,尧经过二十年的精心培养和深入考察,觉得舜可担当大任,就让他代行自己的权力。尧退位二十八年直到去世,一直是由舜来代摄。尧在世之时,群臣多有劝他立儿子丹朱为继承人。知子莫如父,尧帝深知丹朱不堪大任。他反复权衡,如果把天下交给舜,则全天下将为此获利,唯丹朱一人不快;如果把天下交给丹朱,则全天下都会因此受害,唯丹朱一人受益。最终,尧诏告天下:“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于是,把帝位传给了舜。

尧在选人用人方面要求十分严格,考察十分缜密。尧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有人给他推荐了当时以孝道而名满天下的小伙子舜。尧说我也有耳闻,但不知道他到底怎么样。官员回奏:舜的父亲是个盲人,母亲去世后,父亲又娶了继室并生子,继母经常陷害舜,父亲知道真相后,要休掉继室。舜却苦苦哀求父亲说,您如果休了继母,弟弟也会失去亲娘,不和我一样成了没娘的孩子吗?他的一番肺腑之言终于使父亲原谅了继母。此后,舜更加尊敬父亲和继母,并且特别爱护弟弟,使全家和睦相亲。尧大为感动,但他并没有盲目听信,而是以非常慎重的态度对舜进行深入考察,正如他所言:“吾其试哉。”于是,尧把自己两个爱女娥皇和女英同时嫁给舜,并通过女儿来进一步考察舜。

当时,天下发生大洪灾,“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尧对此万分忧虑,特别想选择一位治水之人。于是,官员纷纷举荐,有人推荐尧的儿子丹朱,有人推荐共工……好几个人选均被尧否决。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请大家考虑一下,派谁去治水?”大家共同推荐鲧。尧认为鲧曾违背朝廷之命,破坏部族和睦,不堪重任。一位资深的官员说,鲧那是事出有因,先用用看吧。尧这才勉强同意试用。果然鲧治水九年无功,鲧的儿子禹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变堵为疏的方法,终于治水成功。在先用鲧治水的问题上,尧一直持保留意见。

尧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以制定历法,然后颁行天下,使农业生产有历可循。他们测定出一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具体时刻,确定一年为366天,并采用闰月对此历法的误差进行校正。此举不仅使农耕有时,更使百业俱兴。

尧退位后,仍关注国事,经常巡行天下,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禅位二十八年后,尧以百岁高龄逝世,安葬于济阴城阳(今山东鄄城县南)。百姓们听到尧逝世的消息,悲痛万分,就好像失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此后三年,天下百姓停止了一切娱乐活动,以表达对明君尧帝的哀思。三年丧期结束,代摄国事的舜提出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而自己避居荒野。但百姓有官司还是请舜审理,各地的民歌还是称颂舜的美德。舜说:“这是天意啊!”于是他返回国都,正式即位,舜的时代开始了。(王丹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