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尺短寸长

“尺短寸长”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浓缩版。它最早的出处在《楚辞》的《卜居》中。

《卜居》记载的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的一段故事。屈原深爱自己的祖国,深爱养育他的人民,而昏庸的楚王却不信任他,不但不听他的忠告规劝,且一而再再而三地迫害他,打击他,把屈原逐出都城,流放他乡。

《卜居》的大意是:屈原被流放以后,仍念念不忘祖国与人民。他心情焦虑烦乱,就到卜者那里问卦,并向那位卜卦先生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如“宁肯说真话而获罪呢,还是贪恋富贵而糊糊涂涂混日子?宁肯昂然不屈以保持忠贞呢,还是前怕狼后怕虎献媚讨好去趋奉奸邪之徒?是与天鹅一起比翼高飞呢,还是跟鸡鸭们去互斗争食?……”他还说楚国太黑暗,正声不听,小人得志。如“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也就是高尚的乐器废置不用,破瓦罐子却叮当乱响,以此比喻:有才能的人不能发挥所长,无能的庸人反被重用。再如“谗人高张,贤士无名”,也就是以造谣挑拨为本事的小人气焰极高,正直无私的君子反遭排挤。屈原哀叹道:“这个世界已经污浊不清到了这个地步,我该怎么办呢?”

卜卦先生听罢屈原的疑问,无可奈何地说:“对不起,你这个卦我卜不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卦也有所不准,神也有所不灵。你的问题我回答不了!”

据说,《卜居》是屈原自己写的,他假托问卜的情节,抒发他忧烦不安的心情。关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司马迁在《史记》的《白起王翦列传》中也用过。白起、王翦是秦国的两员名将,都建立过不小的战功,可是两个人的结果都不太好,白起被秦昭王勒令自杀;王翦和儿子王贲死后,孙子王离被项羽战败而死。司马迁在评论这两员战将时感叹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王翦虽都是名将,也难免各有所短也。”

“尺短寸长”是个很普遍且很深刻的道理。用最通俗的语言讲,“尺短寸长”说的就是:公鸡会打鸣,母鸡能下蛋;铁匠抡锤子,木匠拉锯子;苍鹰能穿云,老鼠会打洞,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无奈,没有实际上的“万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在《陈言边务疏》中说得最清晰:“人之才能,自非圣贤,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蔽。”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都是比较以后得出的结论。我们只能在公鸡群里选择最好的公鸡,同样也只能在母鸡群中挑选最好的母鸡;不能说公鸡比母鸡优秀,同样也不该说母鸡比公鸡高明。说“长”道“短”也好,谈“强”论“弱”也罢,世界上永远不可能有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法国十八世纪的哲学家、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狄德罗说:“理智有它的偏见;感觉有它的不确定性;记忆有它的局限;想象有它的朦胧处;工具有它的不完善处。”一句话,没有“万能”,没有“全才”。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对人对事都要有比较,相对地看待。可惜一些人对这一道理知之甚浅,说一个人好,就好得连肚脐眼都没有;说一个人强,就强得刀枪不入……反之亦然。其毛病就出在没有比较,不留余地,缺乏分析,“长”就绝对地长,“短”就绝对地短。其实论述所有事物的语言文字,都要有较为严格的分寸感。有分寸才给人真实感。这就像认识事物和处理事物都要把握好“度”一样。事物的度决定事物的性质。比如水,在一百摄氏度以下、零摄氏度以上,它是液体,如果水在一百摄氏度以上就改变为气体,如果在零摄氏度以下则改变成固体了。有时“分寸”和“度”决定着事物成破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