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申德辉:请勿以我为念,带好两个孩子
追访
小档案
申德辉,原名申安仁,1917年12月4日出生于原盐城县十四区陈吴乡申家墩(今上冈镇草堰口社区路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0年入党,历任十四区财粮助理、建阳县(建湖县前身)三区公安特派员。1945年2月7日不幸被捕,同年11月2日惨遭伪军活埋,牺牲时年仅28岁。
申解放拿着相关资料讲述父亲当年事迹。
遗言
秀英贤妻,分别了,多么难受呀!请勿以我为念,好好带领我们的两个孩子,请政府帮助好好读书,不要哭,不要过度悲伤。为完成我未竟之革命事业,望将吾儿申玉才改名为申父志,女儿申玉花改名为申解放。关于生活出路,两种意见:第一,家中两亩薄田,学会自力更生,妈妈和妹妹她们会自食其力;第二,两个孩子可请外公外婆帮助领养,万一无门无路,可领儿女要饭,要饭不为低下,时局暂时如此,慢慢向前渡吧。【给家人的遗书(节选)】
今特留书致给诸位同志,以表吾等最后斗争之决心。望能给吾家留一点纪念,使教育后人,继承余志,我虽居九泉之下,绝不忘党的教育之恩,敬祝我党革命早日成功。这次万一身遭不幸,吾深知革命是要流血的,绝对含笑以赴。今之恨者,革命尚未取得最后胜利,而死于阶级敌人之手中。希望同志们努力,完成伟大的革命任务,共产党万岁!【给组织的遗书(节选)】
7月1日上午,盐城暴雨。
盐城晚报记者来到市区双元南村21幢二单元103室的申父志家中,几乎同时到达的还有申父志的妹妹申解放。得知当天有记者采访父亲申德辉的事迹,72岁的申解放一大早乘公交车冒雨从建湖赶来。
“你们没有忘记我的父亲,我无论如何也要过来。”申解放对盐城晚报记者说,今年正好是父亲申德辉100岁诞辰,还有人记得他,想要了解他的事迹,这让她感到激动,并且心怀感恩。
在申父志家中,兄妹俩详细讲述了父亲的一生,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感人至深。
“我父亲和母亲同岁同乡,也在同一个私塾中一起上过一年学。”申解放从此处讲起,父亲家里本身穷,但爷爷申国斌曾经救了近代企业家张謇的孙子张绪武,“1916年,张謇家族在建湖上冈开了大纲纱厂,当地土匪知道他家产丰厚,就绑架了其孙儿,我爷爷当时在芦苇荡里开着小船发现了他,就救了下来,当时张家给了爷爷一笔资金办私塾,父亲上学的费用也由张家承担。1945年父亲被捕时,家里人也曾想找张家资助赎人,但因那会儿他们人在美国,消息传达不及时,就耽误了。”
1936年,申德辉考入南京栖霞乡村师范学校,并在学校改名立志,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1945年2月7日,因汉奸告密,父亲被捕。”申父志说,父亲在狱中待了9个月,被敌人严刑拷打。11月2日,眼看着盐城就要解放了,父亲觉得敌人不会放过他们这些被关押的人,于是感化狱卒帮他买来纸笔,留下遗书。当天夜里,申德辉等10位同志被敌人押到永宁寺藏经楼旁,活埋在石灰塘里。
那一年,申父志4岁,申解放刚出生几个月。
申解放告诉盐城晚报记者,父亲留给母亲陆秀英的遗书,她小时候看到过,“后来母亲每一次拿出遗书,都会伤心流泪,渐渐地那封遗书被泪水反复浸湿,最终变成了纸屑,没能保存下来,但是母亲还是会经常告诉我们信里的内容,她早已背熟。”
申父志和申解放兄妹俩遵循父亲遗愿,勤奋学习,工作后积极上进。“我和哥哥也是共产党员,一辈子勤恳工作,工作以后的日子,都过得挺好的,也算是完成了父亲的遗愿。”申解放说,母亲陆秀英2010年去世,给她留下的是关于父亲的记忆,还有父亲的精神,以及小时候唱给她听的一首首儿歌——“豌豆开花百里红,大麦秀穗青葱葱,不赶鬼子三年荒,不赶‘二皇’(指伪军)两年穷”、“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新四军打鬼子,一心为了老百姓”……
札记
采访当天,暴雨如注,蹚着没过脚踝的积水找到申父志的家,还没来得及开口,申父志拿了把伞忙着出门接她的妹妹申解放,她从建湖赶来。来之前我并不知道申父志通知了他妹妹,当时感到自责,早知道不选这天采访了,这么大的雨,让一位70多岁的老人赶这么远的路!
申解放说是她执意要来的,“而且像你们这样年轻的孩子想要了解、愿意了解当年事的真的很少,很难得。”这让我感到惭愧。
申解放和申父志兄妹俩收集了很多关于父母的资料,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先烈们的精神远走、革命历史被淡忘。采写过众多关于革命历史的稿件,每年都有相关报道,采访中,一位党史办工作人员曾说:“必须反复提啊,再不提,没人会记得了。”这句话当时对我的触动很大。
是啊,铭记才能传承,了解了才会更加坚信。这一段段革命历史里有经验、有教训,正是那一辈人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让我们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得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