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新区费兆照:忠贞报国 清白传家 ——盐城伍佑卞氏家训二三事(晒家规家训*讲家风故事征集展示)
忠贞报国 清白传家
——盐城伍佑卞氏家训二三事
卞济之,字巨川,号仁波老人,晋尚书令忠贞公卞壸之二十二世孙。景炎二年(1277)仕南宋参知政事,史称“大参公”。济之公一生为官清正廉洁,“不近权贵有直声”。南宋亡后,举家自苏州枫桥迁隐伍佑场之东溟镇(现盐城市城南新区伍佑街道办事处境内)。济之公自洛阳携红、白二本牡丹植于园内,流传至今,形成枯枝牡丹一绝。此事发生在公元1289年前后。《古盐卞氏宗谱》记载:枯枝牡丹有“霜骨棱棱,不苟同世俗之富贵”品格,寓“红者寄丹心,白者寄洁志,破裂者寄丰棱之烈烈,粗皴者寄壮气之莽莽,干枯者寄窘迫而不回,脆槁者寄百折而不屈”。自济之公自姑苏迁盐至今已过730多年,张爱萍将军欣然命笔,题以“海水三千丈,牡丹七百年”记之。
七百多年来,济之公之后在盐城这块土地上,奉“忠贞”为堂号,“朴耕秀读,作鹾贡赋,孝友行义,周急亲友,博施贫乏”,从而形成了“忠贞报国,清白传家”的家训家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济之公十五世孙卞廷启受族人所托,将之总结为《卞氏宗祠家规条约》,以便“族长族望董理家法,整顿族体”,永兴家声。《卞氏宗祠家规条约》计十二条,有“卑幼奉以爱敬,尊长将以仁慈”孝娣之道,有“业无大小,不欺为本”从业之经,有“剖断曲直,立彰公道”调解纠纷之法,有“谦尊光昭,忠厚恬退”处世交友之方,等等。甚至将牡丹园的管理也列于《条约》之中,规定,族人皆有“滋培”管护牡丹之义务,任何人不得攀折毁坏,“私折(牡丹)一枝者,罚银二两办公”。家规条约是族人所守之纪,所有族人皆当遵守。“倘不遵训,非我族类,公同送官究治,立即出姓,不许在谱,绝不姑宽”。卞氏家规之严,由此可见一斑。
笔者诞生于卞氏家族,自幼受《家规条约》之熏陶,深知“忠贞报国,清白传家”家训家风“立基之厚”。“和氏璧”的传说,“将相和”的故事,魏太后“育孤俭约”的教子之道,兄弟六人“玄仁无双”的辅佐之忠,壸公父子“典午孤忠”的忠良美名,以及执读讲经的尚书耽公的诗书礼义,柏门老人卫戍边防的英雄壮举,先辈留下的这些遗产强烈地影响和感染着自己。严守“忠贞报国,清白传家”的家训家风,锤炼“代传忠厚,恬退是甘”的人格品质,成了我们家几代人接力形成的传家宝。卞氏元亨公的“牡丹原是手亲栽,十度春风九不开。多少繁华零落尽,一枝犹待主人来”的诗句,也给我们家人以健康人格的启迪力量。《家规条约》中“日与君子为伍,恐未必为君子;日与小人为徒,则不免为小人”的交友之道,更成为我们做人交友的警世之语。
1999年,儿子考上了大学。上大学,是人生离开家庭、融入社会的重要一步。我思考着为儿子送点礼物。想到了《卞氏宗祠家规条约》,想到了红白二本牡丹所表述的“忠贞报国,清白传家”的家训家风。我将自己草拟的144个字的“示儿”慎重地书赠于他,希望他能在上大学和今后步入社会时,始终严守家训家风,不断锤炼“代传忠厚,恬退是甘”的人格品质。我在“示儿”开头写道:“儿入学,父嘱托;学本领,重自觉。德为本,体魄壮;智为重,贵向上。”最后,我嘱托道:“教吾儿,怀本领;是真金,总发光。望吾儿,记嘱托;百千炼,早成钢。盼吾儿,快成长;为祖国,富家乡。”儿子毕业后,现在南京的一家建筑设计院工作,我为他的进步感到欣慰,更为坚守卞氏优秀家训家风而感到欣慰。(城南新区纪工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