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勤廉风范

钱学森:家国情怀 淡泊名利



   钱学森,我国科技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著名的“科技三钱”之一,国家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作为一代航天人的杰出代表,钱学森以国为家,淡泊名利,用毕其一生的奉献书写了对党、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如今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的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在回忆父亲传导给子女的家训时,充满了深情。

   钱学森祖籍浙江杭州,父亲钱均夫早年求学海外,作为吴越钱氏家族的后人,钱氏几代重视教育的家风一脉相承。

   曾任解放军某部高级工程师的钱永刚,同样在祖国的国防事业上辛勤耕耘。受家庭氛围的熏陶,钱永刚从小就喜爱看书。

   “父亲好像一座大山,我是依傍着大山的小草,有了大山的滋养,才能无忧无虑地生长。”钱永刚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父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要热爱党、热爱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一个人一生中不可能时时顺利、事事顺利,碰到不顺利、受挫折的时候,这种观念仍不可动摇。”

   当年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历经艰辛辗转回国的经历,让钱永刚至今仍记忆犹新。“我那时才7岁,还不可能理解‘回国’的意义。只知道父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父亲带我去的地方一定很好、很美。”他说。

   谈及当年的回国之旅,钱永刚感慨万千。他回忆起了邮轮经停马尼拉时发生的插曲。钱永刚说:“当时身为教师的华侨林孙美玉问父亲回国的动因,父亲的回答——我想为仍然困苦贫穷的中国人民服务,我想帮助在战争中被破坏的祖国重建,我相信我能帮助我的祖国,让林孙美玉由衷敬佩。”

   “我相信我能帮助我的祖国!”钱学森说到做到。

   “那时,为了完成既定工作,父亲不仅经常废寝忘食,还要经常出差。到哪里去,去多长时间,不仅不告诉我,连妈妈也不知道。”钱永刚回忆说,“直到20多年之后我才知道。父亲那时是为了研制导弹和卫星,时常奔走于北国大漠、西域荒原。”

   “为什么后人这么敬重‘两弹一星’的功臣?就是因为当时的环境和条件非常艰苦,远远不能和现在比,完全是凭着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奉献拼出来的。”钱永刚说,“建国之初物质上和现在相比是天壤之别,国家的财力物力非常有限。就那么点钱,又要做那么大的事,许多试验,必须做到一次成功,因而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得很周到,很细致。”

   钱学林晚年依然坚持“七不”:不题词、不写序、不参加任何科技成果评审会和鉴定会、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兼任任何荣誉性职务、不到外地开会、不出国访问。报刊上颂扬他的文章经常被他“打招呼”要求“到此为止”。曾有人希望给他写传记,钱学森也都一一拒绝。“这对我们子女影响很大,引导着我们淡泊名利,为国竭力。”钱永刚说。

   钱学森不仅严以律己、自身清正,对子女同样要求严格。钱永刚说:“父亲不允许我们利用他的影响谋取什么,我们也从未这样做过。正因为经历了这样的家教、家风,才促使我尽力为国家做一点事,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好家风就像春风化雨,对我们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让我们一生受用。”钱永刚表示。(本报记者 颜新文 通讯员 高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