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报道

国网盐城供电公司谷成红:在世俗社会中清廉励志(晒家规家训*讲家风故事征集展示)

在世俗社会中清廉励志
——我的家风故事

   什么是“家风”,就我个人浅显的认为,家风应该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上代引导下代,是辨别好恶美丑,全家人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家风,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家训,不同的生活背景有不同的价值观。但孝道、清廉、和谐、励志应该是任何年代、任何家庭都应有的家风。
   父亲姐弟6人,除了父亲全在农村务农,我的大姑和四位叔叔,像全天下的农民一样,老实木纳,靠着几亩薄田,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像蚂蚁和蜜蜂一样忙碌着,从土里抠出粮食来自给自足养家糊口。他们的家风就是一家人能团在一起,每天把温饱解决,辛苦积攒点钱,养些个男孩,繁衍后代。现在父亲家族几代人丁旺盛,已有100多口人住在那个村庄上。
   小时候的父亲个子不高,但机灵有思想,他不想过那样的生活。读书时半饥半饱、衣不裹体的日子,使他萌生出外出闯一闯的念头。16岁那年,在校读书的父亲便报名到杭州去当兵。父亲初中文化,可他喜欢学习。当时的一个黄软面笔记本,他总放在宽大军衣口袋里,在看报读书时摘摘抄抄背背,别人睡觉吹牛皮,他就趴在那儿,写一些部队里的人和事,在部队里,父亲先后做过通讯员、班长、秘书等工作。
   1966年,文革初期,父亲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报名去支援新疆建设。五湖四海的战友聚集到了一起,面对没房、没水、大风沙、长日照等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没有被困难吓倒退缩,他们出点子、想办法。用沙枣树和遍地的芦苇造房子,从天山脚下最近的一侧引河流取水,放酸水去软化咸性的土壤,他们种小表、种玉米、种葵花,他们把一些先进的技术引向边疆辽阔大地,他们劳累过、失望过、兴奋过、欣喜过,他们精神富足、清廉励志,保证部队里人人有事做、个个有饭吃、家家有房住。
   1980年,父亲调到13团营部做营指导员。那时部队里有商店、学校、果园、农场、甘草加工厂、医院、食堂和电影院,许多人都想到自己想要的岗位去工作。那时我家真得是门庭若市,手上拎着礼物来找父亲调动工作的人络绎不绝。具有老革命传统思想的父亲,他不吃这套,他义正言辞,秉公办事,他按照每人能力、业务、特长、态度,把每个人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来发展部队生产,激发工作积极性。那时,父亲还经常教育我们,不要拿别人一针一线,不要去贪别人的便宜,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别人东西再好,是人家的,什么东西都要靠自己辛苦得来,取财要有正道。我们姐妹们,如果谁拿回不是自己的东西,小到橡皮铅笔,大到本子书包,便会被父亲一顿训斥。
   1983年,思乡心切的父亲,婉拒了部队副团升迁的机会,从新疆调回老家,为了就近照顾祖母和我们,父亲被分到一个乡镇企业上班,企业没有能力给他享受部队应有的级别和待遇,但父亲抱着平常之心,乐观地去面对。40多岁的父亲,又重新开始学习新的业务,以企为家,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精细照顾着老人和孩子,不抱怨、不颓废、不放弃,领着一家人平平淡淡地生活着。
   父亲今年已76岁了,就是腿有点不太便利,其他都很好,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很多。父亲每天看新闻、看报纸,关心着国际形势和国内大事,有时也会和我们讨论周边一些国家的事,问问我们工作上的事情。父亲仍旧不辍劳作,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样样都干,剩下的时间就会待弄他的几小块菜地。
   父亲一生衣着朴素、吃着简单,他不贪、不懒、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在这世俗的社会,我们传承了父亲清廉自励的秉性,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历史如何变迁,无论在成长、工作、生活和孩子教育中,遇到任何困难挫折,我们都会坦然面对。不拜金、不奢侈,认认真真做事、规规矩矩做人,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紧跟时代步伐,学习新的事物,在世俗的社会中清廉自强。
(国网盐城建湖县供电公司  谷成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