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李宏俊:母亲的叮咛(晒家规家训*讲家风故事征集展示)
母亲的叮咛
文/李宏俊
儿子几经努力,总算考上了公务员,这对像我们这样几辈子靠务农为生的家庭来说无疑是大喜事,可年近80的老母亲却时不时要拉着她孙子的手千叮咛万嘱咐:“吃共产党的饭,就要做共产党的事,好好努力,听上级的话,可不能怕吃苦,咱们家能有今天的好日子,靠的全是共产党,要知恩图报!”这样的叮嘱,我听了一遍又一遍,但从未感觉到厌烦,如今轮到儿子来听,但愿他也能听进去。
母亲出生于小海镇的一个普通农家,那是一个战火连天的时代,姥爷早已参加地方革命工作,并加入了共产党,母亲的家就是党组织经常活动的场所,母亲自小就经常聆听到许多革命的道理,并且逐渐养成了她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只可惜好景不长,母亲七岁时,病魔缠身的姥姥就去世了。从此,姥爷又要从事革命工作,又要照顾家小,没几年也染上了重病,母亲13岁时,姥爷也离开了。母亲没有因为失去双亲就成为无人问津的孤儿,地方党组织对她非常关心,吃的用的经常送到门上,并且委托左邻右舍照顾她,帮助她,这使她一辈子都没有忘记党的恩情,也使她一辈子只要有机会就要向我们诉说她的身世,叮嘱我们要一心向党,好好做人。
我小的时候,她叮嘱我,要好好学习,学好本领,报效党恩国恩。高考失败,我灰头丧气,心灰意冷,她叮嘱我:“高中都毕业了,有共产党领导,你愁没饭吃?只要人勤劳、勤奋、有能力、有本领,共产党迟早会用你的。”还别说,母亲的话还真管用,我很快走出了失意的阴影,在乡间务农之余,又报名参加刚刚兴起的自学考试。从此,我白天务农或外出打工,晚上读书。母亲看到我勤劳而又勤奋,打心眼里高兴,正值壮年的她和父亲知道我晚上熬夜辛苦,早上尽量让我多睡,有时他们早工回来,我才起床,我很愧疚,他们总要宽我的心。劳动中,重活累活他们争抢着做,就这样三年多时间,我终于如愿以偿拿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专文凭,在乡间也算半个秀才了,尽管我依然是个农民。很快,村里的小学缺教师,校长慕名找到了我,终于有用了武之地,我很高兴。母亲又开始叮嘱我了:“代课,也要代出个样子,可不能误人子弟啊,孩子是所有人家的希望,你可不能让人家的希望破灭,那样天理难容!”我记住了母亲的话,虚心学习,求教,耐心辅导,因材施教,总算没有白费,所教的班在全镇考试中总能名列前茅,不少学生后来都升入高中、大学,有的还出国留学,成为博士、教授。
1995年,镇党委向全镇公开招聘通讯报道员,我因在学校是代课教师,尽管教学我如鱼得水,但迟早面临被清退的命运,听到消息,我就怀着试试看的心情报了名,当时有不少乡邻和学校同事都说,考试不过是走走形式,人选恐怕早已就内定好了。我也免不了心中发凉。知子莫如母,母亲看出了我的心事,跟我说:“别担心,共产党需要能人,只要你有真才实学,用心做事,这次不行总会有机会的,不要事没做,就把上级组织往坏处想。”母亲的话再一次鼓起了我的勇气和信心。19人参加笔试,我名列第一;前三名考核实践写作,我再次夺魁;党委组织考察,良好的教学实绩和低调务实的做人风格再次为我加分。最终党委领导选择了我,从一个农家子弟到乡镇政府的办事员,对于多数人来说也许算不上什么,而且还没有正式编制,但对于我和我的家庭来说却是意义非常,母亲同样非常高兴,并再一次叮嘱我:“这一次党委政府领导没有像你想的那样吧,我早说过,只要有真才实学,有好的品行,共产党不会不用你的。记住,工作一定要踏实勤快,不要怕苦怕累,要虚心学习,不要自以为是。”就这样,我的每一步,都在母亲的叮咛中前进。工作中,长期没有落实编制,我有所懈怠,母亲叮咛我:“人要知足!”改革时,集体人员面临被清退,母亲叮咛我:“天无绝人之路,共产党需要能人。”如今,我虽然无编制,但仍被政府留用,并且负责党委政府重要文稿的起草,对外宣传稿件的撰写,每年出手的文字不下数十万。
每当我身心疲惫时,总能想起母亲的叮咛。渐渐地我也深切地感悟到母亲的叮咛,其实一直就是她终身不渝地对党的感恩,她希望她的下一代,再下一代能够传承她的感恩,跟党走,听党话。只有这样,脚下的路就能越走越宽畅,家就能越过越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