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云:“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段话的意思是,事物在其稳定的时候容易把握,在其还未出现明显征兆时容易谋划对策;事物在其脆弱的时候容易裂碎,在其微小的时候容易消散。所以,在做事情之前就要有充分的准备,在整个局面还没有出现混乱的时候就要着手于治理。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忧患意识的民族,圣哲先贤留下许多这方面的告诫和警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危相易,祸福相生”,揭示的是自然界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总结的是治国修身的宝贵经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更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告诫人们遇事要未雨绸缪,勿忽细微。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不乏居安思危的政治家,然而更多的是在取得政权后骄傲自满,贪图安逸,最后在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中灰飞烟灭,演绎出一幕幕骄而败、奢而衰的历史悲剧。“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的最后一段话,诚如子规啼血,一叫一回肠欲断,令人无限感慨!

回顾我们党95年的光荣奋斗史,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有时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而每一次我们党都能化险为夷,在逆境中开辟前进的道路。其中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就是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面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中国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没有被形势大好冲昏头脑,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出乎意料地表示赞同有人提出的战后“中国可能变成美国半殖民地”的提法,强调要“准备吃亏”,在看到“光明”的同时“更要准备困难”。

接着,毛泽东一口气列举了可能出现的“十七条困难”,包括“外国大骂”、“国内大骂”、“准备被他们占去几大块根据地”、“被他们消灭若干万军队”、“爆发内战”、“党内出现悲观心理、疲劳情绪”、“经济困难”等等。面对“光明已现”、“胜利”将至的大好前景,毛泽东为什么迎头泼了一瓢冷水,一口气讲了“十七条困难”,反复强调要“准备吃亏”呢?其良苦用心在于提醒全党要深刻汲取我们党历史上因胜利而“骄傲”、因“骄傲”而“吃亏”的惨痛教训,要把考虑问题的基点放在应付最困难的局面上。实践证明,正是在把“困难”和“光明”都估计充足的基础上,七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制定了一整套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为党领导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

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毛泽东,就要求全党在伟大的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还坚持眼睛向内,针对“关键少数”,提议制定了约束中央领导层的“六条规定”,即“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简简单单的六条,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执政风格和人格魅力。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带头遵守,以上率下,以崭新的风貌赢得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

《论语·为政》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勇于担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创各项事业的新局面,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依然是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对于党的作风建设问题,习总书记上任伊始,就立下了八项规定,与当年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六条规定一样,没有大话套话,实实在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令出行随,露头就打,违令就罚,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

把“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理念用于工作指导,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见微知著,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观察事物的运动发展,既要把握好宏观的发展走向和趋势,也要注意微观的动态和变化。“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小的问题不注意,或见事迟,或处理不当,往往会引发大的事端,造成大的危害。凡富有经验的领导者,总是善于见微知著,善于从小事抓起,从苗头抓起,这样才能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要想赢得工作的主动,必须高度警惕最先破碎的那块“玻璃窗”,“见一叶之落,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即使“小荷才露尖尖角”,就已经清醒地预测到可能发生的后果,从而“察于未萌,止于未发”。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在前头,使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生事物得以扶持,把各种消极因素化解于萌芽状态,对始料不及的突发性事件反应敏锐,应对得力。这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向贤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