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冯祯艳:清白做人(晒家规家训*讲家风故事征集展示)
清白做人
东台烟草 冯祯艳
所谓“家风”,指的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每个人因家庭不同,故家风也有所不同。“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是包拯的家训;“精忠报国”是岳飞的家训;“不为子孙留钱”是林则徐给后辈的家训;“三不(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原则”是毛泽东同志立下的家训。
我的家很普通,父亲是一名警察,母亲是一名护士。身材矮小,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母亲,在“家风”二字面前略显羸弱,营造积极、健康、正面“家风”的重担自然落在父亲的身上。
记不清从何时起,一家人围成的餐桌成了警示台,所有的案例都来自身边。那些原本妻孝子欢的和谐美好家庭,一下子坠入了痛苦万分的深渊。“利欲熏心一把刀,贻误终生空遗恨”父亲讲完这些案例后,命令我们姐弟三人各作文一篇。原以为写得最好的我,结果却被父亲一通狠批,说是未抓住重点。尽管,当时的我内心颇不服气,但是“清白做人”的家训却从此牢记心中。
某年的中秋前夕,母亲单独在家。有人敲门,说是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盒高档月饼便转身离去。细心的母亲发现饼盒里夹着5000元现金,吓得手足无措,对着电话大喊:“出大事了,出大事了,你快回来把钱退给人家!”“那人长什么样,有没有留下姓名?”根据母亲的描述,父亲很快猜出对方是谁。他立即给对方拨打电话,要求其将月饼和现金带走,否则,就会上交到局里去。对方只能重新返回,父亲将月饼和现金还给他,并指着我们一家说:“为了他们,我必须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走好人生每一步,用清正廉洁来捍卫自己的人生幸福、家庭安康,希望你能理解、成全!”此时此刻,我们的家风不仅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还是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
一转眼,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夫君在酒店工作,负责前台结账。某日,夫君买回一堆好吃的,神秘地说要和我商量件事。“啥事?”我疑惑地问。“今天收到1200块钱,后来人走了才发现那笔账早结了,估计结账的人也不知道,这事没别人知道,你觉得这钱我们能留下不……”“不能,当然不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碗外的饭有‘毒’,千万不能吃。”我急了,顾不上自己还挺着个大肚子,硬是将夫君推出门去:“把钱还给人家,不然不要回来。”“结账的人我不认识,酒店现在是私人承包,交给经理这钱就等于送给经理了。”夫君不死心,折回头继续游说。“宝宝还有一个多月就要出世了,我希望给他(她)一个干净的家,你若不把钱交了,我就不吃饭了!”见我态度坚决,夫君忍不住大笑。原来,他早就将1200块钱交给了经理,回来演这一出,无非是验证一下我和他是否同一条心。
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也无关文化。我们相信:家风是潜移默化的,更是潜力无穷的。虽然我和夫君都不是共产党员,但我们都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对于还未满16岁的女儿来说,烙在她心里的家训是:不触法(不害人)、不堕落(不害己),清白做人,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无疑,从父亲到我女儿这一辈,“清白做人”这条家训已经形成了一种家风的延续和继承,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沉淀在我们的骨髓里,成为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