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都朱萍:忆昔思今犹觉亲 不忘初心更前行(晒家规家训*讲家风故事征集展示)
忆昔思今犹觉亲 不忘初心更前行
朱 萍
儿时,常听父亲讲爷爷给地主家当放牛娃、打长工的故事。爷爷虽穷,但常说“粗茶淡饭能养人,破衣破裤能遮寒”“不怕家里穷,就怕出懒汉”。在爷爷的熏陶下,父亲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朴实的好习惯,六、七岁就跟爷爷下田干活,爬犁插秧样样在行。
父亲17岁参军,在军队这个革命大熔炉里,接受了严格正规的政治思想和光荣传统教育。当时父亲每月津贴12元,但他只花5毛钱用于日常支出,剩余的都寄回家贴补家用。衣服破了缝缝补补再穿,牙刷柄断了用火烤接起来再用,多次被部队评为“艰苦朴素标兵”。父亲不仅对自己近乎苛刻,对我姊妹仨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记得我刚工作时,单位在城南家在城北,上下班要骑半个小时自行车。当时见路上有年轻人开轻骑,既省时又有面子,我就以路远为由也想买辆。父亲坚决不同意,他说:“与二万五千里相比,这点路程简直不算什么。年轻人不能偷懒怕出力,也不能爱慕虚荣图享受。”结果,我自然是望“车”兴叹了。
在细节上,父亲的规矩也很大。他曾在一个乡镇连续工作了16年,可我姊妹仨从未到他乡里食堂吃过饭喝过水,就连妈妈也是如此。有一次,乡里来了一位外地老干部家属,和妈妈是同村熟人,乡里领导想邀妈妈陪客吃饭,被父亲严词拒绝,说:“我在乡里工作,这是组织安排的,家属、小孩不能跟着占便宜。”后来父亲工作调动时,乡里大小单位要为他送行,都被父亲婉言谢绝。父亲跟我们说:“这个饭不能吃。到村里吃,吃的是农民口粮;到单位吃,吃的是员工福利,吃了有损党员干部形象。”如今我每次回家,父亲都要叮嘱我不能违规吃请,纪检监察干部更要严守关“口”,树立“口”碑。如果我在外应酬,他知道了总要盘问“在哪吃、与谁吃、吃的啥、谁请客”,我真怕了他的较真,如果需要在外吃饭都权衡再三。
不过,父亲也是舍得之人。父亲的伯伯膝下无儿无女,视力又不好,年老时日常生活自理有困难,父亲将他接到自己家,与我们同吃同住,让他享受天伦之乐。生病卧床时,也是父亲悉心照料,洗澡擦身。大爷爷在我家住了近十年,九十多岁才离开人世。还有,三年前父亲被查出重病,手术后亲朋好友纷纷前来探望还送了红包。父亲见不少红包难以当场拒绝,就召集我姊妹仨回家,对我们说他不能借病敛财,要我们挨家挨户退,同时对亲朋好友的关心道谢。红包如数退回后,父亲这才如释重负安心养病。
父亲是个平凡又朴实的党员干部,一直规规矩矩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没听他自己说过有什么特别动人的事迹和傲人的业绩,但他常常教导我们要懂得感恩,不能忘本;要走正道,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千万不能做出格的事情。“忆昔思今犹觉亲,不忘初心更前行”。父亲的“陈”词“老”调,一直伴着我成长,引导我正确看待名与利、公与私和得与失,从容走向远方。
(作者:朱萍,系盐都区监察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