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百家诤言

请多点“婆婆嘴”

做好谈话工作,不是简单的事儿。有火候、有温度、有的放矢、有理有据的谈话,把话说到点子上、谈到心里去,就能让党员干部“有心结”的打开心结、“有小过”的知错就改、“有包袱”的轻装前进。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纪检干部宁愿去做案件初核、外围搜集证据,也不愿与犯错误的干部面对面;有的一副刻板的面孔,大方针、大道理滔滔不绝,却说不到心窝里去、谈不到点子上;有的一见面就是“上面要求谈话,我们也不想,不过是走下程序”……

这些立场摇摆、语言含糊、态度模糊的谈话,非但起不了正面作用,反而让被监督者感觉是在走过场。即使受到党纪处分,只是因为自己运气差,“我撞上了,该我倒霉”,从而使违纪的人没有真正从心底里对党纪党规产生敬畏。

发现干部有问题,感觉要出“边”了,就要找他谈谈话、提醒两句,多点“婆婆嘴”,红脸出汗,对问题有个明确的态度。这看似是个小小的提醒,实则是最有效的武器。但有的领导干部觉得,领导就应该板着脸“少言少语”、“说一不二”,“婆婆妈妈”有失领导风范,有些小问题犯不着“上纲上线”,出了问题大账小账一起算。

当然,“婆婆嘴”绝不只是嘴上的功夫,主要是眼里要有事儿,还要有一颗爱护同志的心。有的责任人眼里看不到事儿,不是眼睛里看不到,而是没上心;有的不愿说、说不到点子上,不是不会说,同样是因为对党员干部没有一颗关爱的心。有的不能熟练把握纪律条款和政策规定,说外行话,切不中要害,说了自然不管用。练好“婆婆嘴”,让干部少犯错,是领导干部和纪检监察机关的责任担当所在。

平时要常拿纪律尺子比比、用放大镜照照,不论是小到一包烟、一杯酒、一顿饭,还是大到公车私用、公款旅游、大操大办婚丧嫁娶,都不能没有声息,一旦发现有苗头的或轻微违纪的问题,“婆婆嘴”就得跟上,让党员干部做到心中有戒、行中有界,明晰自己是不是要越“边”了。这样,党员干部就不至于突破底线而受到纪律处分,这既是领导干部的责任,也是对同志的爱护。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红了脸、出了汗,包袱没了,心结解了,这样一来,既能感觉到纪律的严肃,又能感受到组织的关爱。

有了“婆婆嘴”,常把纪律挂嘴边,就不至于使一些党员干部出事以后说“没有感觉到党组织存在”。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使广大党员不忘初心,自觉遵守纪律,这是对党员干部最大的关心和爱护。(陈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