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李文利:家风伴随我前行(晒家规家训*讲家风故事征集展示)
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在世代传承中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从古至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朱子的《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
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说起我的家风,那可就要跟我小时候的几件事有关了。
俗话说:“万物土中生,全靠双手勤 。”在我们家,勤劳可是放在第一位的。我家住在农村,父亲是我们村最勤劳的人。我的爷爷早逝,父亲很早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成了家里的顶梁柱。除了繁重的家事,他每天还要处理很多的公事。他不仅是我们村子里的村主任,同时还是乡里的特约通讯员,父亲整天不是在集体的田地里辛勤劳作,就是去乡里参加会议,常常是忙得刚放下锄头,又拿起笔杆。
而我的母亲则是节俭持家的能手,总是告诫我们不能养成随意浪费的坏习惯。记忆中,身为村会计的母亲特别会精打细算,困难时期棉布供应紧张,每人一年才2尺布票,买一双袜子都要2寸布票。母亲想办设法买了一大捆廉价的废棉纱,到了夜晚,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将这些棉纱逐段接起来绕成线团,用来给家人织秋裤、织袜子。母亲还把大人们穿破的旧裤子拆开,布里面的颜色退得浅,母亲反过来裁剪,再续上棉花,转眼就变成了我们姐弟三人的新棉裤。家里一块旧棉布,一张废纸,母亲都不随便丢弃,一定要物尽其用,勤劳节俭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成为了我们家的家风。
父亲虽然只是一个农民,但在他的身上,却与生俱来地有着一种清廉公正之气。记得有一次,集体的田地里刚收割完稻谷,我跟着小伙伴们一起去集体的地里捡稻穗,父亲看到后,当场没收了我的小竹篮,脸色铁青地对我训斥道:“私人不准占公家的便宜,集体的粮食要颗粒归仓”。听了父亲的话,小朋友们吓得一窝蜂似的散去了。因为这件事,我很不服气,反问父亲,为什么只没收我捡的稻穗,却放纵其他小朋友?父亲语重心长对我说:“一个人只有不贪不占,处事公道,大家才会尊重你,你说话才管用。我们对别人宽,对自己严,识大体,讲正理,才能带好头。你要记住,这也是我们家的家风。”就这样,我把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心里。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里,我的父母亲还非常地乐于助人,不求任何回报。他们时常省下自家的口粮布块,悄悄地送到村子里的困难家庭中去。村里人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感谢,春天时,村里人要来帮我们家播种;夏天时,他们要帮我们家剥玉米;秋天时,他们给我们家送水果。但是他们的好意,都被父亲一一谢绝了。父亲说:“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家风就是从我懂事起,父母就告诉我一定要好好读书,教育我要奋发上进,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懂得了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的道理,我也明白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不能放弃学习。当年,村子里有很多家庭因为生活艰难,而让一些孩子辍学回家劳动,但我的父母却一直节衣缩食,含辛菇苦地供养我们姐弟三人读书。我的哥哥和我也不负父母的殷切希望,先后考取了专科和中专院校,我的家庭也因此成为了村子里人人羡慕的家庭。
家风对于我来说,是父母给予的殷实家底, 是父母给予的无形财富。每当我处在困境中,面对挫折的时候,它能给予我信念的支撑,激励我奋力向前;每当我处在迷茫中,心生浮躁的时候,它能给予我心灵的洗涤,促使我沉静下来;每当我处在杂念的包围之中,面对各种物质和利益诱惑的时候,它能给予我无言的教诲,引导我作出正确的抉择。在我的眼中,家风更是我的精神家园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汪清泉,永远滋润着我的心田,伴随着我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