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报道

建湖陈以忠:勤俭农家慕德怀仁(晒家规家训*讲家风故事征集展示)

勤俭农家慕德怀仁
建湖县沿河镇  陈以忠

   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扁担大的“一”字都不认识,他们是纯粹的文盲,尝够了不识字的苦楚,因而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共养育了四男二女,在儿孙辈的十几人中,有研究生2人、本科生6人,大专生4人。在我们现在的大家庭里,人人喜爱读书,个个学业有成,真正成了乡旮旯里的“书香门第”。
做人德为先
   我上小学的时候,在学校的操场上拾到2元纸币,那时的我从没拥有过“大钱”,心里像是揣了几只兔子砰砰乱跳,半天时间都不能集中精力听讲,心里一直盘算着能将所欠的部分学费交了。放学回家后兴奋地把“大钱”交给妈妈,想赢得妈妈的夸奖,没想到妈妈问清情况后,带我去学校找到老师,在全校出了招领启事,把2元钱归还了失主。是妈妈教我做人要诚实,理解了“拾金不昧”的涵义。
   善良又勤劳的父母,对我们晚辈的品德教育十分重视,常常把“做人先要德行好,再求学问高”作为口头禅,我们能够理解父母的意思,先做品行高尚的人,再去追求高深的学问。重视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正如《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学高趣为本
   在我们家里,大字不识的父母,常说“每棵小草都会开自己的花!”对我们的学习以鼓励为主,非常尊重各人的兴趣爱好,绝不“一刀切”地统一要求。大姐从小就喜欢跟着妈妈学做衣服,为此母亲专门替她找来了裁缝师傅,不久她便成了小有名气的缝纫高手;三弟对木工感兴趣,就拜名木匠为师,做了小小的木工领班;我从小得到老师的很多关爱,就坚定地报考了师范,做了一名乡村教师,三十多年来一直站在三尺讲台之上,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也为我们这个大家庭尽了义务;四弟志向高远,成为家里第一个本科生,历经铁通、华为等名企的锻炼,现为上海联通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小一辈的孩子们同样拥有如此自由的教育环境,有学电子信息的研究生就职华为集团,有爱好电子通信的成为中国铁路通号集团的工程师,有律师、有教师、有医生,最小的侄女喜欢桥牌竞技,成为上海市青少年桥牌队的冠军队成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了我们家孩子成长的法宝。
持家勤与俭
   我们家原来是地道的穷苦人家,全家八口老小,就靠父母挣工分养家,每年都要炒“周转”维持生活,经济拮据的状况可见一斑。父母每年都要到西荡滩去划芦苇草,再运到阜宁去换胡萝卜和山芋干等回来做口粮,胡萝卜矬子饭和山芋干子穇子粥是我们的家常饭。每次吃饭偶有饭粒掉落桌上,父母总是要我们捡起来吃了,绝不浪费一粒粮食,勤劳节俭就是我们的“传家宝”。
   “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这是我们兄弟的穿衣传统,我一直到高中毕业时,都是穿着由妈妈和姐姐手工缝制的青布“便衣”。平时用浆糊把破旧布块一层层叠厚,再一针针纳成鞋底,穿上妈妈做的新布鞋,是我们过年时最开心的事。
   每天放学回家,我们一家人都会发挥各自的特长,来搞点副业,如锤稻草、搓草绳、打草包、编柴帘......这样我们的学费就有着落了。
尊老孝和顺
   八十多岁的妈妈,不喜欢跟我们住一起,只能“顺”着她的意愿,在辛苦一辈子建造的老房子里住着,过自在的晚年生活。
   妈妈喜欢家乡的淮剧,买了彩电、DVD和传统的淮剧碟片,邀请周围的邻居一起观看,她为大家营造了一个热闹的氛围,自己也享受着那份特别的快乐;电饭煲、电热水壶、洗衣机、空调等家电一应俱全,她常打手机自嘲“我的现代化原来是拿钱花啊!”我们“懂的”,就及时付了费,母亲也就十分乐意接受我们的“笑顺”了。
   妈妈有个果园,每个果树品种都有特别的意义,代表我们儿女四季陪护老人安享晚年。有在南京的姐姐送给她的柿子树,有三弟从苏南移回的良种葡萄,有四弟从上海弄回来的无花果,有我提供的新品种大洋桃树,还有父母亲手栽的几棵银杏和木枣。每当桃子、木枣等成熟的时,妈妈总是开心地赶集卖果;每当银杏挂果成熟,采摘后将果子用石灰水浸泡、去皮、晒干,再用布袋分装储存,每家都会有一份清爽雪滑的白果,成为妈妈每年春节给我们的特别年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