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首辅王锡爵入仕30年,政声卓著,他的后代更是人才辈出,涌现出了一大批进士、诗人及书画家。因其子王衡亦是榜眼,人称“父子榜眼”;其曾孙王掞官至大学士,故又享有“祖孙宰相”“两世鼎甲”的美誉。王锡爵不仅严于律己,对待家中子侄亦严格要求。王氏家训分为“孝友敦睦”“省察功过”“和睦乡闾”“克己退让”“早完国课”五款,教导家族子弟务存宽厚、勿萌邪曲、培养元气、和睦乡间。 详细
良由世泽 诗书传家
王锡爵的童年故事
其狷介、廉洁之性,自孩童时已如此
王锡爵小小年纪,就形成了轻货利、好读书的优异品格,这实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他三、四岁时,父亲王梦祥考入南京国子监学习,王锡爵和母亲吴氏也一同去了南京。
带头率百官捐献数月官俸赈灾
万历二十一年五月,河南、鲁南、安徽等地连降大雨,洪水泛滥,造成当地粮食绝收,庐舍荡然,大批灾民因饥病死亡。王锡爵为此忧心如焚,他连上数疏,请求朝廷减赋,并筹措了数额巨大的赈灾钱粮派发灾区。
代代出人才 子孙创立"娄东画派"
300多年前,在太仓诞生了一个在中国美术史上举足轻重的画派,这个画派对清代画坛乃至今天都影响深远。这就是以王时敏、王原祁、王鉴、王翚为核心的“娄东画派”。这其中的代表人物王时敏就是王锡爵的孙子。
“持身之洁,嫉恶之严”,王氏家训的鲜明特点
王锡爵家族英才满门,与他们的家教家风不无关系。其《王氏家训》与流传甚广的《朱柏庐家训》一样,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他对太仓地方文化——娄东文化的形成、发展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今日太仓的新东街依然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而街道一旁的古式建筑却显得优雅静谧,这便是大明首辅王锡爵的宰辅宅第。它仿佛在这闹中取静之处,默默地向人们讲述400多年前那段“时怀明德、忠孝两全”的故事。
孝友敦睦 家之兴替,在礼义,不在富贵。所谓礼义者,其类多端,而孝友敦睦为首务。循行之,则虽贫贱为兴;反是,则虽荣盛为替。
省察功过 每日惟以善、恶两端,事事检点,刻刻循省。自然邪念少,而正念多。
和睦乡闾 凡生同土壤,周旋累世者,非系戚党,即属交游。或其子孙衰替,久断往还,或市井谋生,衣冠路隔,而其始未尝不情联故旧,谊洽比邻。
克己退让 吾家素守先世家法,严戢僮奴,凡家人与外人争殴者,但有只字相闻,不问曲直,立行笞责,故人知戒惧,生事者少。此行之数十年如一日,里中所共悉也。
早完国课 士大夫居乡,以早完国课为第一义,诚为至言。有田供赋,固臣民通义,毋容逋缓。
《王锡爵传》作者 高琪
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
王锡爵曾请来名士陈继儒,作为儿子王衡的师友,一起读书治学。他还邀请董其昌辅导孙子王时敏学画,最终使王时敏成为一代画坛领袖。王锡爵对王衡、王时敏的悉心培养,奠定了王氏家族“诗文书画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传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