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即不许发财
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的父亲对儿子说:“当官即不许发财。”吉鸿昌把“当官即不许发财”写在细瓷茶碗上,交给陶瓷厂烧制,并发给全体官兵。吉鸿昌把瓷碗带在身边,时刻提醒自己“当官即不许发财”。“碗铭”字字珠玑,垂范千古。
吉鸿昌的父亲是有远见卓识的,他知道当官意味着拥有权力,权力是一笔无形资产,如果没有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做官是比较有利可图的投资方式,是获取特权、攫取财富的有效手段。所以,吉鸿昌的父亲就告诫自己的儿子“当官即不许发财”。
古往今来的名臣清官都坚定选择当官不发财。清朝名臣曾国藩曾立下誓言:“此生决不靠做官发财,为后人敛集财富。”汉文帝“履不藉以视朝”,穿着草鞋上殿办公;他的龙袍叫“绨衣”,绨在当时就是一种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织物,就是这样的衣服,汉文帝也一穿多年,破了就让人给补一补再穿;汉文帝在遗诏中交代简办丧事,建一座简陋的坟地。由于汉文帝勤俭节约的精神和励精图治的实践,才有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当时国库的钱多得难以计数,穿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的粮食一年年往上堆,都堆到粮仓外面来了。
我们党的宗旨决定了共产党人当官不发财,从老一辈革命家到当代共产党员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等,他们都是当官不发财的共产党人典范。杨善洲退休后,走进大亮山,开荒植树22个春秋,带领大家造林5.6万亩。2010年,杨善洲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一半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一半捐赠给大亮山林场;他去世前,把价值3.56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政府;他一生的积蓄不足1万元……当地老百姓唱道:“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三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
18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菲尔丁说:“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上帝,它便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钱可以使你富裕,也可以使你空虚;钱可以使你成功,也可以使你一败涂地。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云:“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一时来看,当官发财可以满足贪婪的心理,然而等着他的是火光烧屋、波涛覆舟,引来灭顶之灾。秦时指鹿为马的赵高,曾位至丞相,最终身死家灭;东汉的跋扈将军梁冀,贪婪奢靡,富可敌国,最终被诛杀;明代的大丞相、小丞相严嵩父子,骄横贪腐,最终身败名裂……古往今来,多少人被权力和欲望遮蔽了双眼,令后人叹惋不已,多缘于当官想发财!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永恒核心。当官即不许发财,这是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也是当官这个职业要求所决定的,应当成为干部从政的底线。共产党人将为践行“当官即不许发财”这一信念而坚持不懈。
区分“两道”。我国自古就有“为官发财,应当两道”之说。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学者和经济家,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来辞官开始经商,纵横商界,成为商圣。“当官”“发财”须两道,对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尤为重要。想从政,就不能发财;想发财,就别来从政,共产党决不允许既想当官又弄权发财的官员存在。每个人都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可以选择从政,也可以选择经商,如果选择从政,那就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操守,履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
淡看钱财。金钱在促进商品交换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金钱并非万能。所谓“食不过三顿饭,睡不过一张床”。对每个人而言,终其一生,所能消费的财物都是有限的;若是获取大量财物,生不能用尽,死不能带走。恺撒大帝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临终前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让世人看看,伟大如我恺撒者,死后也是两手空空。”不管是谁,都逃脱不了生死这一自然规律。所以,人们没必要为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本不该自己所得的钱财去铤而走险。“诗堪入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为官者能贫,才能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真正以“官肥民瘦”为耻,以“民肥官瘦”为荣,摒弃私心杂念,提升为官境界,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
知足常乐。清代诗人胡澹庵有首《知足歌》:“人生尽享福,人苦不知足。思量事劳苦,闲着便是福。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思量悲难苦,平安便是福。思量饥寒苦,温饱便是福。思量死来苦,活着便是福。也不必高官厚禄,也不必堆金如玉……我劝世人,不可不知足。”他以此告诫世人,清廉寡欲才是福。“知足者常乐,贪婪者常悲。”这是古人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宝贵经验。《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曾把官员们叫到皇宫的一口井旁,告诫官员:老老实实当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如果从外面取水灌入井里,水满了就要加高井台,一旦台破水溢,就会泛滥遭殃。为官者,当珍惜、爱护自己的那口“井”。“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欲望过度就成了贪欲,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必然导致思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淡化,道德修养滑坡,言行举止失范。古往今来,多少不知足、不知止者,由廉而贪,由洁而污,由正而邪,贪得无厌,而栽进了罪恶的泥潭。
取财有道。古语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财,不能沉迷;对钱,不能不择手段地攫取。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只要光明磊落,不走歪门邪道,不因钱之“取之不宜”而妨害前程、影响命运,这便是明智之人。“流汗的钱,使你幸福坦然;援助的钱,使你感到温暖;奖励的钱,使你加倍实干;节省的钱,使你美德璀璨”。正如宋代岳飞说:“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范仁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