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一钱太守、二不尚书……古代官员的“数字绰号”你知道几个?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人因清明廉洁而名垂青史。现辑录数字绰号“一二三四五”之廉洁佳话五则:

一钱太守

        东汉刘宠,任会稽郡太守时,因政绩卓著、操守廉政,被调往京城任职。临行时,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称受百姓的委托,各带了一百文钱来给刘宠送行。

        刘宠道谢不肯接受,老人们流着泪对刘宠说:“我们都是山里的小民,以前城里的官员们只知道贪钱恋物,白天要,夜里索,民不得安。可自从您上任以来,夜晚狗都不叫吠了,官吏也不抓捕老百姓了。现在听说您要离任了,大家都舍不得,故奉送这点儿小钱,聊表心意。”老人们一定要刘宠收下。盛情难却, 刘宠只好从每人手里拿了一文钱,作为收下的象征。老人们这才称谢道别。

        刘宠见老人们远去后,将收下的几文钱投入了江里。后来,人们将该江改名为“钱清江”,还在江边建了“一钱亭…‘一钱太守庙”以作为纪念。“一钱太守”的美名自此传开。


二不尚书


        明代范景文,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要职,位尊权重,却清正廉明。当时,许多亲朋好友常登门相求办事,均被范景文一一谢绝。为表自己的清廉之心并杜绝亲朋好友的请托,范景文特意在衙门堂鼓边放置了一块牌子,上书“不受嘱,不受馈”六个大字,并放出话:“要是有人违犯,莫怪翻脸无情。”

        范景文的做法让老百姓交口称赞,大家尊称他为“二不公”“二不尚书”。后来,有正直之人以范景文勤政廉政为内容撰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不受嘱,不受馈,心底无私可放手”,下联是:“勤为国,勤为民,衙前有鼓便知情”。


三汤巡抚


        清朝汤斌,曾任江宁巡抚,江宁巡抚的衙署在今苏州,是个做官发财的好去处。可是,汤斌到任以后,每天吃的是青菜、米饭、豆腐汤。

        有个士绅知道汤斌清廉如水,肯定不会接受别人的金银珠宝,便送来一个雕琢精细的屏风,不料,汤斌仍然拒收。士绅说:“大人是文雅之士,屏风上面刻有当朝名士汪琬诗文。”汤斌喜爱汪琬的诗文,便叫人将屏风上的诗文誊写下来,然后坚决叫士绅收回屏风。

        汤斌不贪财纳礼,为官清廉,久而久之,在百姓中便有了“三汤巡抚”的美名。“三汤”即指豆腐汤清,黄连汤苦,人参汤既清又苦。汤斌的生活清苦,他的故居板门竹篱,十分简陋,他去世死时家里仅剩下八两俸银,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是名副其实的清官。


四知先生


        后汉杨震,任东莱太守,路经昌邑县,这里的县令王密曾是杨震举荐的秀才。王密得知杨震途经此地,便去拜见杨震,到了夜间,        王密以十金相赠。杨震不解地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

        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的。”

        杨震厉声斥责道:“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退出。

        杨震因此事被后人称为“四知先生”,名闻天下。


五代清卿

        隋朝袁聿修,是北魏中书令袁翻的儿子。他历经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和隋五个朝代,历任尚书郎、太常少卿、信州剌史、都官尚书等要职,为官五十余年,未曾受过一升酒、一束绵。

        东魏、北齐时期,官员之间相互送礼习以为常。有一次,袁聿修出使巡察,受命考核官员的得失。他经过兖州时,好友邢邵正担任兖州刺史,两人分别后,邢邵派人送去白绸为信。袁聿修退还白绸不受,给邢邵写信说:“今日经过您处,与平日出行不同,瓜田李下,必须避嫌,古人对此是十分慎重的。人言可畏,应像防御水患一样,愿您体会此心,不至于重责。”

        邢邵欣然领会,回信说:“先前的赠送,过于轻率,未加考虑,老夫匆忙之间,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敬承来信之意,我并无不快。弟昔日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了。”后人因此称袁聿修为“五代清卿”,并载入青史。
        古代有这样一副对联:“自古廉洁奉公,流芳百世;从来贪赃枉法,遗臭万年。”很显然,这副对联告诉我们,只有清正廉洁的人,才能流芳百世;而贪欲纵横,只有遗臭万年。
   
        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被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让人们永记、流芳百世的人,他们无一不是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好官、清官,人们以数字绰号、称号、雅号赠送给他们,以朴素的形式表达他们对那些清明廉洁者的敬慕、感恩和爱戴之情。好官、清官不仅得到人们的爱戴,历史也将永远记住他们的功绩,他们的言行就像一座座丰碑,铭刻在人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