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宁夏革命先驱张子华—— 有限人生 丹心一片


真正了解一个好人有些难,需要走进他的精神世界去了解和感受。一旦进入了他的精神世界,会被那常人难以具备的生命光辉感染。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恩和镇走出一位革命先驱——张子华。张子华被称为中共密使,逝世时年仅28岁。经过查阅很多资料,走访一些知情人,我被他的传奇经历深深吸引了,并为他的英年早逝感慨万分。

张子华1914年出生于中宁县恩和镇王台庄,原名王绪祥,入党后改名张子华。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父母的掌上明珠。父亲王成绩是当地比较大的地主、商人,常去天津等地经销中宁特产枸杞。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乡村绅士,影响了一个散发着浓浓中国传统思想气息却又开明的家庭,培养了聪明开朗的张子华,造就了他精明豪爽、不畏强暴的天性。

那时的恩和完小散发着浓厚的进步思想气息。上小学时,在校长和老师影响下,王绪祥开启了思想的天窗,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一些进步活动。那时的宁夏,马家队伍四处抓兵欺压百姓,让幼小的王绪祥十分愤慨:为什么人与人没有平等,穷苦百姓总是受压迫?他与后来同是革命者的孙殿才一起,与土豪劣绅做斗争,显示出了一个优秀人才的潜质。1927年,全县毕业班统考,王绪祥考了全校第一、全县第三的好成绩,并代表全体毕业生在全县表彰会上做了精彩的讲话,被称赞为“鸡群一鹤”。同年秋,他奔赴兰州读中学,继续追求思想和精神的进步。

1930年2月,中国大地到处兵荒马乱,王绪祥回到家,赶上马鸿宾部下祸害百姓,向当时任七星渠水利局长的王成绩勒索钱粮。王绪祥带两个同学去当时被马匪侵占的学校侦察,获得了详细的敌情,报告给父亲,并拿起枪参加驱赶马匪的恩和保卫战。当时,同学和家人都非常害怕,而王绪祥毫不惧怕,勇敢冲在革命斗争的第一线。

恩和保卫战后,去往兰州的道路不通,叔父王含章把王绪祥转到北平教会办的汇文中学。汇文中学共产党人较多,王绪祥积极参加学校地下党组织的革命活动。对童年时的疑问,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里找到了答案。封建体制是一切被压迫的根源,他立志要用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去推翻它。他的思想在北平得以升华,立志要为共产主义信仰奉献一生。他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力很快得到北平地下党认可。1930年11月,经北平市委职工部同志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改名为张子华,立志做一名中华赤子,外驱列强,内强中华。

一个人一旦确立了信仰,就会增添工作和创新的激情。张子华对自己的信仰坚信不疑,渐渐上升为坚定的信念。这一点在1937年他受八路军指派,去宁夏与马鸿逵谈判时,得到很好的体现。

其间,他一面与军阀谈判,一面走访同学和朋友,讲述党的政策,动员他们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在宁夏期间,他的家乡中宁就有十多位青年志士先后分四批奔赴延安。这些从宁夏走出去的热血青年,有的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王栋、李天才、孟长有等),有的后来成为我党优秀的领导干部(高远、孙殿才、张致善等),为宁夏革命史书写了光辉一笔。这些人把张子华当作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指路人。

在宁夏,为了躲避马鸿逵的秘密控制和迫害,他辗转回到家里。母亲希望他留在家里享荣华图富贵。而张子华却说:“我又没看上你的那些,你们还是多照顾自己的身体吧!”张子华看上的是什么?他看上的就是推翻军阀统治的体制,建立人民共和国的美好未来。在他的眼里,个人的生活根本不算什么,国家的强盛,人民大众的幸福,才是他真正追求的“荣华富贵”。

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后,除了学习,张子华把大量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之中。他参加了门头沟煤矿斗争、财政部印刷局工人罢工等活动,并组织了天津码头、唐山五矿等罢工斗争。他介绍同学孙殿才加入中国共产党,一起办起读书会和秘密工会,在同学中宣传学习《资本论》等;协助同乡袁金璋、雷启霖办起《曙光》,与温德宝主编《迈进》,支持宁夏学生办起《银光》。他揭露当局黑暗,宣传共产主义和抗日政策,在学生中甚至宁夏各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让马鸿逵恨得咬牙切齿。1932年,马鸿逵当局举报宁夏旅平学生为共产党组织,特务按名单抓人。宁夏旅平学生分散转移,张子华留在北平,建立秘密联络点,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张子华善于团结同志,在宁夏旅平学生中有很好的口碑。宁夏党员在张子华的带领下,成为当时中央北方组织中较为突出的一部分。

张子华对革命的热情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家里寄给他的学费,他大多用于工作。在北平西城水月庵七号地下联络点那段时日,他常常带着孙殿才等人写稿件、印传单,半夜出去发送传单,有时甚至忘了吃饭,饿了,就买个烧饼填饱肚子。他的眼里只有党的工作是否能圆满完成,从不考虑官职和个人得失,更不为金钱而降下自己灵魂的台阶。

张子华在有限的生命历程里,凭借满腔热血,为党做了大量的工作,获得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肯定,得到了党内的认可。

1934年5月,张子华在天津组织五卅运动纪念活动,被敌人怀疑,遭到逮捕。张子华顶住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咬住只是做枸杞生意的商人,住在父亲的朋友霍荣轩那里,并说了他住的房间的具体情况。警局派人找霍荣轩核实,霍荣轩不明情况,没敢承认。因为没有证据,警局把张子华的事搁置起来。上级知道情况后,派人化装成商人,以同乡身份去探监。他告诉来的人:“我没有啥,一切都好。”让上级知道了他没有暴露。后来上级给霍荣轩做通工作,把张子华保了出来。

出狱后,1934年9月,北方代表陈铁铮(孔原)委派他去陕北根据地巡视,为谢子长领导的陕北根据地和刘志丹领导的陕南根据地粉碎国民党的第二次“围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面对第二次“围剿”,中共陕北特委十分清楚形势,并给张子华(化名黄汉)提议,必须把两个根据地统一起来,形成拳头,才能给“围剿”之敌有力打击。因为形势急迫,交通不便,张子华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担当,在没有取得陕西省委同意的情况下,与两个根据地领导人谢子长、刘志丹交换意见统一思想,召开陕南和陕北两个特委联席会议,成立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实现了两个特委和两支红军队伍的统一领导。1935年4月至7月,刘志丹指挥红26军和27军取得了反“围剿”胜利,攻下六个县城,把两片根据地连在了一起。这一切,为中国共产党把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奠定了基础,张子华的名字也载入了陕甘宁根据地的革命史册。

日寇侵占东三省后,虎视眈眈觊觎整个中华大地。张子华看到外敌入侵,而中国有生力量却耗在内战之中,不能去抵御外侮,深深为国家命运担心。1936年,张子华在上海工作期间,担任中共长江局代表,化名黄汉与国民党铁道部次长曾养甫秘密接触,拉开两党就共同抗日秘密谈判的大幕。想到可以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做出努力,张子华感到欣慰。他不顾生命危险,全力为共同抗日奔走,先后四次往返于延安与上海之间。张子华为了尽快去往延安,孤身去见张学良。在共同抗日的一致愿望下,张学良多次帮助张子华通过国民党封锁区进入延安,向周恩来和毛泽东汇报与国民党谈判的结果。11月,中共中央任命张子华为中央联络局副局长,与李克农一起工作。西安事变前,他一直奔走在上海、广州、延安之间,为国共两党共同抗日做着积极努力,被誉为中共密使。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子华以周恩来秘书、八路军总部参谋的身份,随同周恩来前往西安,协助处理事变。在西安,张子华与各界人士广泛接触,大力劝导进步青年前往延安进入抗大学习,成为我党有用人才。从张子华身上,充分体现出一个共产党员不论身在何处,都能发光的特点。(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