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道既立,终身力行


冯道立(1782-1860),字务堂,今江苏东台市时堰镇人。冯道立出生在一个富裕且正直仁厚的家庭。祖父冯昌如是有名的大善人,每逢岁终,他腰系钱袋,晚上到穷人家敲几下门,从门缝里塞些钱,悄然隐去。父亲冯玉华乐善好施,冯道立六岁入学时,其父说:“我入学时我父亲教导我为人要积德行善,如今我也同样要求你,切记。”

道既立,终身力行。冯道立耳濡目染祖父辈的正直仁厚,始终践行“居心宜厚,立品宜正,治家宜肃,处世宜和”的家训,爱国爱民、热心公益,成为一代杰出水利学家。新中国成立后,淮河、黄河、大运河的治理,苏北灌溉总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都借鉴采用了冯道立“治淮须先治黄”“束水归海”等成果。日本至今仍在用冯氏的“攻沙八法”治沙。

宅心仁厚 急公好义

1830年,冯道立带头捐款创立“积善会”,灾年施钱、施医、施药,发粮赈灾,平价粜粮。两年后,冯道立牵头设“丰备仓”,每买卖一石粮食,认捐一厘,以备荒年之虞。

冯道立的善举获得地方官吏和社会贤达的高度赞赏,魏源等人多次号召乡绅联名向朝廷举荐。1831年,道光帝诏冯道立上朝见驾。是年漕堤崩溃,“街市水深三尺”,粮价飞涨,民不聊生。他以《淮扬治水图说》未成和父病在床为由辞不应诏,带领民众抗洪。道光帝乃赐“征辟”匾额及顶戴,表彰其奉公爱民。

1834年,冯道立开办“文贞义学”,招收穷人家的孩子入学,不收学费还补贴灯油费。两年后,冯道立自捐钱二千,带动盐商一起创建“务本堂水龙会所”,亦称水龙局,以预防火灾。至今仍有民谣传颂:“水龙局,防火烛,水火平安都享福,蒲堆草房不用愁,再不听见有人哭。”1840年,冯道立倡议重修镇北南茶庵,将原过路僧人歇脚喝茶的西厢房扩充为“安旅堂”,免费让过路人、尤其是流离失所的外乡人安宿、治病。

清廉做人 干净做事

冯道立把严谨的治家理念,融入他牵头创建的民间公益组织,设董事会,建章立制,实行阳光操作。他认为“大抵古今之事,贵有法治,尤贵先有治人”,要求董事带头按章办事。他还说:“厂中货物,皆赈济之赀,若旁人侵渔一分,灾民即少得一分”,管理者“当尽廉节之心”。

应官府要求,冯道立多次参与筹划、指挥淮扬两府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冯道立参与领导治水,以“从公无敢稍忽之心”自律,不要俸禄,身先士卒,往返奔波,常常过家门而不入,乡亲们赞扬他治水有大禹之风。1835年,冯道立应邀负责盐河东台海道口至青蒲六十余里河道的疏浚工程。他和民工一起劳作,十天的工程量仅用六天就完成了,节省的费用,冯道立全部奖励给民工。

贤良方正 谠言直声

旧时时堰集镇,百姓长期饱受庄头之害。所谓庄头,是地方官员伙同奸佞之人私设的一个差事。这一差事按各户粮食产量分十二个月摊派轮值,产粮多的大户独做一个月庄头,产粮少的则几户乃至上百户合做一个月庄头,集镇千余户的赋税、婚丧、民事、刑事案件,均由当月庄头负责处理,当之者不胜其苦。冯道立撰写《庄头论》,直指庄头私设不合法、命案不该管、奸人暗作乱等十大弊端,于1830年“率同人鸣官给示”,据理力争,终于永革其弊。

遇见官吏鱼肉乡民,冯道立每每仗义执言。一次,一个典史借圩堤管理上的事,抓了几个无辜乡民企图勒索。典史到冯府拜见冯道立,被抓乡民的亲属也来找冯道立主持公道,跟随典史的胥吏乘机向被抓乡民的亲属索贿。一向谦和的冯道立勃然大怒,厉声喝道:“我家是你们贪赃枉法的地方吗?”典史被冯道立的凛然正气镇住了,又惭愧又害怕,当即叫人放了无辜被抓的乡民。

冯道立故居位于东台市时堰集镇道立路西侧,正屋廊柱上有清代思想家魏源赠给冯道立的一副对联,堪为对他一生的赞誉:“绘郏檀之图一卷中己饥己溺,熏阳城之化数千家毋讼毋嚣。”(练晓玉 孙前进 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