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胜利大会师,三军将士尽开颜

1936年会师楼。

会宁会师塔。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倪 斌摄

毛泽东作于1935年9月的《七律·长征》虽然只有56个字,却展现了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这首诗创作后一个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会师,一年后三军会宁会师,这些都为“三军过后尽开颜”作了波澜壮阔的注脚。长征会师,会出一个全新的中国。

“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

9月9日,记者从延安乘车到达吴起县。今天的吴起早已今非昔比,从6平方公里的镇变成了100平方公里的“全国百强县”。

1935年9月17日,中央红军攻克了长征中的最后一道天险——腊子口,打开了红军北上甘南的门户。随后,红军穿越岷山,乘胜占领哈达铺,在此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在榜罗镇召开,决定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吴起,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在“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一幅巨大的油画悬挂在展厅中央,这是被称之为镇馆之宝的油画作品《三军过后尽开颜》。画面上,在一位穿着羊皮大袄、头包白毛巾的老农介绍下,毛泽东和周恩来正目视前方,胜利的喜悦挂在脸上。下面是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场景。头戴红军帽的中央红军和穿着西北特色的陕北红军手握手、肩并肩,高举着手中的步枪拥抱着、欢呼着,远处红旗招展、战马嘶鸣。

“1976年,三位伟人相继离世。为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沈尧定先生于1976年至1977年,用一年时间创作完成了这幅油画。”纪念园相关负责人说。除了沈尧定,后来众多的画家陆续用手中的笔,描绘吴起会师的场景。

长征战士邓飞这样描述当时的胜利心情:“当我们到达吴起,看到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部队整个沸腾了,苏维埃多么熟悉而又亲切的名字啊,看到它就如同看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

中共中央在吴起休整了13天,召开了三次政治局会议。10月25日,在吴起果树园子的打麦场上,陕甘支队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的“长征论”。他说:“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三军过后尽开颜”预示三军会师场面

1935年10月3日,红一方面军途经会宁时,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红军领导人登上当地的一座戏楼对广大群众演讲,宣传红军北上抗日政策。同时, 在这个台子上毛泽东满怀豪情地为红军将士和群众诵读了《七律·长征》诗。

一年后,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场景在吴起会师后再次上演。

“三军,并非指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而是指所有的红军将士。”甘肃岷县党史办专家何旭道认为,古人惯用三军代称所有军队,毛主席也沿用了这个称呼。但不论如何,短短的7个字,形象而生动地预见了红军胜利会师时那气冲云霄的欢呼场景。

会宁县红军会师旧址管委会主任杜永胜还原了会师大会盛况:

1936年10月10日傍晚,会宁县城文庙大成殿,“庆祝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联欢大会”在这里召开。红一、四方面军团以上领导和各部队代表近200人在殿内席地而坐,殿外有数千名战士和群众参加了大会。红一方面军指战员把大批慰问品——毛衣、毛袜、手套等赠给红四方面军的战友。两军战友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放下手中的武器,抛下肩上的背包,含着热泪,悲喜交集地互相拥抱、互相问候。掌声、笑声、欢呼声,像一阵阵春雷,响彻会宁城。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徐向前、陈昌浩、李卓然向党中央发了致敬电,满怀激情地描述了大会师的盛况。朱德总司令在会上宣读了党中央发来的贺电。

如今坐落在会宁会师旧址内的文庙大成殿保存完好,推开大成殿的厚重木门,光滑的地面上摆放着一张庞大的木制供桌,这张供桌已成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的镇馆之宝。当时朱德等领导就是以这供桌为主席台,宣布三大主力军胜利会师的。

“我是代表长征几十万红军将士题写的”

会宁会师,是长征途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意义最深远的一次会师。正像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所说:“三个方面军会宁大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在会宁县城,处处充满着革命的气息,街道名有“会师路”“长征路”“延安街”……记者居住的宾馆就叫“会师楼”。宾馆不远处,就是“会宁会师旧址”。

1986年,为纪念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50周年,缅怀在长征途中壮烈牺牲的数十万红军将士,会师旧址内修建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纪念塔。塔名由邓小平亲笔题写。“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遒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若不是讲解员的讲解,记者还真不知道塔名由邓小平题写,因为上面没有署名。对此,红军会师旧址管委会宣传科负责人陈建欣告诉记者,1986年5月13日,邓小平题完塔名之后未署名,当工作人员提醒他时,邓小平意味深长地说:“我是代表当年参加长征的几十万红军将士题写的,他们大都牺牲在长征路上,有好多人连名字都没留下,我就不落款了吧!”

据悉,塔高33.33米,是无限循环的意思,象征着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以后的革命征程,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纪念塔呈三塔环抱雄姿,立意为三军会宁会师像三个历史巨人紧紧拥抱在一起,骨肉相连,团结一致,顶天立地,所向无敌。三塔在第十层合为一塔,既象征着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从江西瑞金开始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结束伟大的长征,又映照着红军三大主力1936年10月10日在会宁胜利会师的历史时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红军长征中所形成的长征精神,正激励着吴起、会宁等这些红色土地上的人民。每年的高考前夕,会宁学子都会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到会师旧址,许一个愿,点燃理想之火。有人说,会宁学子是“吃着小杂粮,唱着会师歌,走进大学门”的,会宁也因此赢得了西北高考“状元县”和“博士之乡”的称誉。

本版撰稿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