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都是山
到过高邮的人大都知道,周山无山,是以革命烈士的英名命名的,这里流传着“父女都是山”的故事。
周山(1917-1946年),浙江普陀人。父亲周祖祺是一位私塾教师,后又学会医术,行医乡里。无论贫富贵贱,他都一视同仁;无论教学行医,他都不计报酬。母亲缪桂仙,善良贤惠,勤俭持家。他们生育三男二女,周山为长子。周山年幼就受父母博爱思想的启蒙,从识记《三字经》开始,到熟读陆游《剑南诗稿》、辛弃疾《稼轩长短句》和文天祥《文山诗集》,树立了家国情怀。他十三岁那年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舟山中学,更进一步接受了方同源校长“博爱”的教育理念,尤其在老师钟悌之的启发引导下,接受了马列主义,革命的种子就这样在他心田播下了。
1932年,周山中学毕业,便和进步同学乐时鸣、忻元锡、胡世奎等一起投奔上海学校创始人刘鸿生,被安排在元泰煤号工作。翌年参加“一二·九”运动集会游行。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和乐时鸣、忻元锡、胡世奎、金性尧创办了《微明》文艺月刊。他在《发刊词》中写道:“它(《微明》)在1935年的起始给我们带来了一线希望之路程,它是一切复苏的象征,在死气沉沉的夜里,是微明的东方泛现出重活的朝气。微明是打退黑暗的先锋,是振起精神的原动力。”他先后创作并发表了《牧童》《盐湖》《雪夜》《归宿》等小说。从此,他便一步步迈向革命的征途。
1936年2月,周山加入了中共领导的上海职业界救国会,经常参加抗日集会及示威游行。不久,他就担任干事会干事。“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他积极主动参加抗日救护队,经常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淞沪沦陷以后,他奉命撤至皖南屯溪,继而参加新四军,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1938年春,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便担任军政治部组织部统计干事。
1939年秋,周山奉命送密电码到苏北,遂被留在挺进纵队担任保卫部长。翌年初夏,陈毅和叶飞派他和政治部副主任陈同生代表新四军去泰州和国民党鲁苏皖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杨、副总指挥李长江谈判,竟然遭到李长江的扣押。他毫不畏惧,大义凛然地阐述了新四军抗日主张,要求二李停止国共摩擦,合力抗日。在黄桥决战中,由于敌人猛烈的炮火封锁,新四军通讯联络经常中断,他一次又一次地亲自奔赴前沿阵地传达上级命令。他这段传奇式的经历,后来成为脍炙人口的话剧和电影《东进序曲》的创作素材。
1941年至1946年春,周山转到地方工作,先后任中共苏中三地委社会部长兼公安处长,三地委、二地委组织部长,苏中区党委委员、社会部长,苏中行政公署公安局长等职。其间,他率工作队在柳堡乡进行“三三制”政权试点,其经验推行苏中地区。
1946年初,全面内战爆发。新四军被迫北撤,周山奉命留在苏中坚持斗争。10月上旬,高邮、宝应等县相继失守,11月24日,他去国民党军队重点“清剿”的高邮界首区周家垛部署反“清剿”斗争,遭到国民党二十五师两个连和“还乡团”的围追堵截,在突围中牺牲,年仅29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邮县人民政府改界首区为周山区,后来建置周山乡,继而撤乡建镇。
周山牺牲以后,妻子高敏就把刚满周岁的女儿小敏寄养在老乡家,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建国之后,高敏才找回小敏。1959年,时任华东局宣传部部长的忻元锡找到高敏和高小敏,并陪同她们第一次来到高邮祭拜周山时,高小敏才第一次看到她和父母的“全家福”,第一次看清楚了父亲的模样。于是,她改名叫高山,既为纪念父亲,表示对父亲的敬仰,更是决心发奋学习,继承父亲的遗志。从此,高山一直魂牵梦萦这个以其父亲英名命名的地方。
1965年,高山顺利考上梦寐以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尤其参加工作以后,不论是在农场、工厂、研究所,还是卫生部,始终勤勤恳恳工作,与人为善,乐于助人。
1996年4月3日,高山携母来到周山中学赞助5万元。她在学校召开的捐赠仪式上说:“我的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把鲜血染红在这片土地上,这片土地对我来说应该是非常特殊的,我想以我父亲的名义建个基金,能够来激励他们,让孩子们有一个向前的动力,哪怕是一点点!”那年高山五十一岁。
此后,高山几乎每年清明前都到高邮来祭奠父亲,然后都到周山中学至少捐赠5万元现金,还有教育、体育器材,邀请品学兼优的学生和老师赴北京参观……
弹指一挥间,转眼20年过去了,先后捐赠20次,款物累计将近200万元。周山中学一批又一批学生毕业了,先后有900多人次的学生和老师先后获得过“周山教育奖励基金”,他们中有不少人考上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不少学生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而学生们当年眼中英姿飒爽的高山“阿姨”,也成了满头华发的高山“奶奶”。高山表示:“我已年过古稀了,我不会停下捐赠的脚步,我要捐到我走不动了,捐到生命的最后!”
周山一生光辉而短暂,一心救国救民,无私地奉献了生命,而他的女儿高山继承了父亲遗志,勤俭持家,致力于教育慈善事业,无怨无悔!两代人,两座山。(李龙奎)